7月29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非双方回顾了峰会后在论坛框架下开展多边、双边落实峰会成果合作的进展情况。这次协调人会议,既是中非双方推动落实中非领导人共识和论坛峰会成果所采取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助力中非合作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中,本次会议重申以中非产业对接和产能合作为重点,继续安全有序有效推进落实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及《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各项后续行动,足见中非产能合作在当前合作机遇中的重要意义。中非产能合作与非洲工业化进程高度契合,中非双方互有需要、互有优势,深化中非产能合作恰逢其时,合作前景广阔。
中非经贸合作应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型。
中非贸易在经历了1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2015年首次出现了下降态势。2015年,中非贸易额为179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9.34%。其中,中国自非洲的进口额为703.66亿美元,同比下降更是高达39.24%,中国从非洲进口增长乏力。当前,中非贸易出现了增长减速、结构失衡的新特征。中国对非洲原材料以及油气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下降,意味着中非经贸合作需要从以往的“商品输出时代”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升级,中非经贸合作也要从以往的贸易关系为重向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关系升级。
非洲国家贸易结构决定其开展产能合作的迫切性。非洲国家出口商品结构高度集中,原油、矿产资源类和农产品占据绝对份额,绝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非洲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国基本上是原油和矿产的主要输出国。这深刻反映出非洲各国加工制造能力的不足,工业化是非洲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非洲国家都迫切希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改变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出口产品向多元化和高附加值转变。
中非贸易的互补性催生中非产业资本合作的互补性。中国与非洲国家基于资源与市场互补,在产品贸易层面具有互补性。中国向非洲国家出口机电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制成品,而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能源、原材料。但中国与非洲国家工业发展的互补性不仅体现在产品贸易层面,更体现在产业资本合作层面。长期以来,中非贸易的快速增长和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帮助中非之间建立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友好合作关系,非洲国家有意愿获得中国直接投资,提升自身工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尊重非洲国家意愿,了解非洲国家国情,有实力、有条件推动优势工业产能“走出去”,在资源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产业领域都具有与非洲国家合作的良好前景。
关于与非洲开展产能合作,作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广中非经贸合作区模式。我国已经在埃及、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建立了经贸合作区,并在多个非洲国家尝试建设多种形式的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今后可继续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支持政策,对有利于产能合作的合作区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国有企业带动民营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我国企业集群式与非洲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形成具有当地特色、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当地资源深加工和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帮助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开展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规划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产能合作项目对接。为形成合作意向的项目提供可行性咨询、贸易摩擦应对、投资纠纷防范、信用风险评估等服务。推行“样板工程”,树立中国企业开展产能合作的良好形象。
三是在开展产能合作过程中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很多案例体现出中国企业国际维权经验不足。在与非洲国家开展产能合作项目中,也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保护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可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重视申请国外专利、注册商标、培养法律人才。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