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行进在新常态的快车道上,中国正在奔向一个关乎未来的重要节点——此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下差不多4年时间。
“2016”,这个数字既代表着“十三五”的崭新开局,也代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年迈入了决胜阶段。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点,如何以新姿态适应新常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康社会?如何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的“十三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十三五”开局之年即将过去,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们能够看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中国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翻开了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拉开了以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序幕;
“绿色化”,指明了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新常态的新路径;
“一带一路、亚投行”,彰显了以开放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担当;
“精准扶贫”,践行了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路。
在这样短时间内,中国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下对“药方子”,拔掉“病根子”。
这句话体现了新时期中国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对变革的迫切渴望。
回顾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解决相对落后和贫穷的问题,我国开始实行赶超战略,集中资源和力量快速发展经济,将积累社会物质财富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这一时期的发展路径,为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换来了时间,也拓宽了空间,使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日益突显。
当前,我国仍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面临着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要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站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方位基础上,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不断的“望、闻、问、切”,一步步艰难探索出来的。
中国发展的进程正是这样一个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对症下药”,不断创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更加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更加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面对紧迫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如何应对?
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出了“新发展理念”这一剂“良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简单的5个词、10个字,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不平衡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共享,谁来共享?
一切为了人民。
这“新发展理念”,如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围绕“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中,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
这“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彼此相互贯通、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五个理念缺一不可,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唯有协调发展、统一贯彻,出实招、破难题,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济世良方”。理顺了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指明了发展新方位,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
可以预见,有了这样的“新发展理念”,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