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城镇化莫以农民住进楼房为终极目标

http://www.newdu.com 2017/1/12 中国青年报 周俊生 参加讨论

  因为政府无法向他们提供适格的城市公共服务,他们成了“上不着天”(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下不着地”(切断了在农村的生活基础)的“悬空人”。

  -------------------------------------------------

  城镇化的大潮正在不断推进,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县级城市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展,县城四周的农民纷纷进城购房。但是,分布在县域内各处的乡村小集镇由于农村居民迅速减少而正在加速凋零。

  这些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县城,有大量农民进城购房居住,自然是喜从天降。这些小城市缺少市场,缺少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前几年跟风建造了大量商品房,尽管价格低廉,却吸引不到购房客户,遭遇了去库存的压力。在城镇化的激励之下,县政府出台鼓励购房的优惠政策,对本地农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农民之所以愿意进城,主要是看上了一些在农村享受不到的资源,比如在城里可以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入学条件。

  但问题随之出现,城里原有的教育资源不够用,这样一来,势必要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而且,这些小城市大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建设却难以跟进,交通、垃圾处理、城区防洪等一大堆问题摆在政府的面前。县城的恶性膨胀,已经超出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同时分布县域内的一些小城镇却人去楼空,一些店铺因失去顾客而任凭风雨飘零。推进城镇化发展不该出现这样的结果。

  城镇化为什么进入这样的“弯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错误地当成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解决方式,只要农民住进了高楼,解决了住房库存,城镇化目标就算达到了。正是在这种目标指引下,地方政府才会出台各种鼓励农民购房的政策,盲目推动他们进入城市。然而,因为政府无法向他们提供适格的城市公共服务,他们成了“上不着天”(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下不着地”(切断了在农村的生活基础)的“悬空人”。

  城镇化的目标,是为了让农民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较为优裕的生活。农民进入城市,是否购买住房,应由他们自己的财力决定。政府的职责是向他们提供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使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以后,已经有不少原来的农民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城市,有的甚至进入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能是市场机制。

  当然,在市场机制之下,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毕竟只能占少数。对于更多农民来说,政府则可以通过对农村的扶助来让他们在农村地区获得发展,包括在小集镇上居住,享受便利的生活,特别是要针对农村相比于城市的薄弱之处,比如小学教育的资源不足,加强政府投入。引导农民一窝蜂地进入城市,这种城镇化只是满足了去库存的需要,由于公共服务跟不上,进城农民难以享受到有质量的城市生活,反而遇到了一大堆现实问题。

  几年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发展城镇化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记住乡愁”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中一个清晰的指向是: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引导农民进城,不能拔苗助长,而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上,让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和谐共处。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将过多的资源集中到县城,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县城恶性膨胀,社会治理跌入低水平;另一方面,小集镇快速凋蔽,使仍然在农村居住的农民陷入生活不便。

Tags:城镇化莫以农民住进楼房为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