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涉及证券市场的改革,总是会不同程度受到指数波动的压力,在新股发行方面,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一段时间以来,A股市场分化较为严重,以上证50为代表的市值较大的股票上涨幅度明显,但同期以创业板指为代表的一些小市值股票连续下跌,大量个股甚至跌穿去年1月底股市熔断时期的价格。在市场波动中,要求放缓甚至暂停IPO的呼声再起,给监管者加大市场供给、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带来了很大压力。 从历史经验看,暂停IPO一直是A股市场的“魔咒”。A股曾9次暂停IPO,但事实证明,暂停均未扭转市场走势,带来的副作用却格外明显——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走走停停,在市场化与行政控制供给之间来回徘徊。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了大量拟上市公司长时间淤积在排队审核阶段,制造了IPO“堰塞湖”,影响了排队企业的融资发展;另一方面,频繁暂停也造成投资者的思维惯性和预期,严重削弱了资本市场监管和政策的公信力。
从投资者构成来看,A股市场仍然是一个散户市,而散户对股指的波动格外敏感。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发展思路,固然需要考虑包括散户在内的投资者群体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但也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以牺牲原则来迎合部分投资者的非理性诉求。这是因为,投资者的意见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投资者群体里面,投资观念、投资习惯等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投机者,也有价值投资者;有热衷“炒新”“炒差”的,也有致力于长期投资的。投资观念、投资习惯甚至是视野和理论的不同,导致了对于政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投资者群体可能会表现出排斥异议,甚至极端化、情绪化的特点。 可对于监管者来说,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市场整体健康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证券市场的长远改革目标,应当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为投资者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IPO的常态化和市场化,是发挥市场基本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使短期市场波动,这一目标也不能动摇。如果一味迁就市场潜规则,一有波动就暂停IPO,只会加剧股市“为涨而涨”、自我繁荣,从而背离市场发展的根本目标。
这是一个关乎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容含糊,也不能无原则地退让。 另一方面,对于新股扩容当前遇到的舆论压力,监管层应当有充分的预估和政策储备。实际上,IPO资金规模比较有限,给投资者带来冲击的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者应当考虑灵活使用一些政策进行对冲,稳定市场情绪,包括在短时间内适度放缓发行节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等。这些对冲政策的核心,是为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推进包括退市制度、并购重组在内的各项基本制度改革,彻底扭转扭曲的投资心态和市场环境。 一言以蔽之,打破IPO暂停的“魔咒”,是A股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化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要把这一关挺过去,既要有坚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同时也要有足够的改革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