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拥有数亿玩家的手机游戏因导致小学生上瘾而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人把这款游戏称为“电子鸦片”。但平心而论,开发游戏的目的就是吸引玩家,致瘾性是所有游戏的内在属性,只有强弱之分,没有有无之别。显然并非所有玩这款游戏的小学生都出现了成瘾症状,沉迷于游戏而影响身体和学业的毕竟是少数。同一款游戏,为什么有人沉迷,有人不沉迷?搞清楚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可能比单纯的道德批判重要而有益得多。
尽管此前在网络游戏的报道中,不少专业人士已经指出,家长对电子产品致瘾性认识不足、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因素对孩子沉迷游戏有直接影响,但没有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电子游戏也好,社交媒体也好,早在开发时期就已充分考虑如何增强用户黏性,对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有深刻了解。这就决定了父母必须严格限制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但实际上,目前很多家长会主动给孩子手机或平板电脑玩——特别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等于请了一个不花钱的“电子保姆”,让电子设备替代了父母的看护。近年来我接触过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孩子都有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是父母们为了弥补愧疚的心理而送给孩子的礼物,不少孩子都因此沉溺于游戏与社交媒体。
过多接触社交化的电子设备必然破坏人际交流。如果你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多达五六个小时,那么你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必然大幅减少,而首先减少的就是与家人之间的交流。某发达地区的一所图书馆每年都会组织少儿绘本大赛,近年来以手机为主题的创作呈增多趋势,其中一部绘本标题就叫《滚蛋吧,手机!》,作者(二年级小学生)说爸爸宁可玩手机也不愿意陪她玩。孩子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很可能在其他方面寻求补偿,手机等电子设备就是这样乘虚而入的。
众所周知,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方面,一个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其智商绝不会优秀。而过早过多地接触手机等电子设备会破坏注意力。由于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特别强调短时海量信息的集中轰炸,用户的关注点会随着页面的快速切换而切换,在每一个信息节点上停留的时间都很短,时间长了就难以集中注意力。我国学者曾做过实验,让学生在电脑和纸质书上阅读同一段材料,使用电脑的同学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如使用纸质书的,错误率偏高。
正因为电子设备有这么多的弊病,国内外有识之士都强调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苹果公司前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曾经谈到他自己的孩子不用iPad。实际上,很多硅谷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都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某些电子设备。硅谷有一家私立学校不允许学生携带任何电子设备,而这所学校有75%的家长是技术公司高管。
因此,与其抨击手机游戏开发商为了赚钱不讲道德,广大家长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尽到了应尽的职责。如果许多家长自己的网瘾比孩子还大,我们又该抨击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