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不好的,注定过不好“双11”。网购不稀奇,促销也常见。而在人为打造的购物狂欢节,在商家和平台的促销连环计、折扣迷魂阵中,你还能气定神闲,不为所动,那只能说明你不是人家的目标客户。
但凡看到“预售、定金膨胀、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等优惠券以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两眼发直,心算半天,发现果然还是过节好,今年又可趁机囤够整年的卫生纸牙膏牙刷面膜洗发水的,就会承认,折扣过目难忘,活动人性之至,真的很诱惑。吐血清仓甩卖感,确实很真实。比楼下那种最后三天喊了半年的小店,要实诚多了。洗漱用品当然不明显,平时肉疼的高价商品,这时动辄四五折,“错过又一年”的危机感和迫切感,每个剁手党都感同身受。
但是,网购毕竟有虚拟性,相比可观可感的实体店,隔着屏幕,只能估个大概。除了折扣力度,没有任何实质信息可参考。这时唯一能说服自己支付刷卡的,是品牌和平台的信誉。这其实对网购商家和平台提出更高的信誉要求。网货某种意义上只能比实体店诚信度更高,才能口碑更好。但是,从日常观感看,这又不现实,以至于双11前,国家部委都联手介入,主抓网售诚信问题:“首批500家失信电商黑名单发布发改委双11前强化信用问题”(北京青年报)。并且将发布《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11”预警报告》和《“双11”网络促销活动期间消费信用评估报告》,指导“反炒信”联盟开展“反炒信、树诚信”活动。
几大网络巨头的“反炒信”联盟更是该有断腕勇气,忍痛革新自净。如果发展之初,需要或说走过一些如奥数般促销花样来诱导消费的弯路,那么靠打折促销的噱头,搞文字游戏的欺诈甚至强制捆绑,先涨后降等套路猫腻,一时能起步,长久终不稳健。
公职部门介入网购节,是公共责任的体现。不用太过细致地管死,但必须在秩序维护和追责善后方面有长效制度性建设,不能让“反炒信”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个人征信和商业诚信如何统一,失信者不管是商家个人还是平台涉嫌造假造势,在亿万营业额前,该担多大责任?退货率、投诉率和满意度、信誉值的对比,都是最直观的参考评判。失信一次,自毁终身,这样的惩戒力才值得期待。
网购被坑维权无门的现象彻底消失,消费者的权利得到普遍尊重和敬畏,不管网上还是线下,虽是在商言商,但却以信为本,那时才不用慌着在任何购物节前,“丑话说在前”来个“预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