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顺风车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由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组成的网约车、顺风车安全专项工作检查组将陆续进驻首汽约车等7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9月11日 新华社)
自滴滴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的约车服务已有三天之久,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所谓的“安全大整顿”的清爽风气,而是暂停服务后大部分乘客的怨声载道——他们不得不面对趁虚而入的黑车、黑中介的事实。在经历过网约车时代的极大便捷后,民众对猝不及防的平台暂停整改还一时难以适应。滴滴的暂时退出立马出现了供求缺口,这确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市场现象,但承担代价的也不应该是民众。
衣食住行永远是民众最牵挂的事,因为它们最直接地指向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普通大众休戚相关,从各类服务行业构建了互联网平台以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并感受到真正的民意导向,便捷、高效自然是民众的需求,而安全无疑是民众的底线。虽然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关的行业规范还尚未健全,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退回到出租车垄断的时代。
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以及平台整改,后续监管部门的介入,这一系列的做法促成了民众舆论尴尬地多次发酵。这侧面说明了网约车这一新业态在民众出行需求方面的巨大价值。所以无论是网约车行业,还是监管部门,他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厘清权责关系,最大化地服务于公众利益,提升服务水平。网约车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现在正在受到民众和政府的指责和管教,那么网约车该“管”而不是该“死”,作为一个行当、一种产业,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最需要的恐怕不是停服式管控,而是给予信心与鼓励的审慎监督。
批评这些企业,批评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要否定他们的价值,更不是要他们发现问题就借“隐退”来熄灭舆论和监管部门的审查。对于民众来说,沸腾的舆情是为了鞭策这些企业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能超越固有格局,遵守行业规范,优化服务。同时,整改还需监管方和网约车平台通力合作,相互信任,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搭建安全清朗的网络出行平台,从而构建健康的行业运营和监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