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作为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因此,“全面建成”核心是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目前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要补四个短板。
第一,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核心是“让农业强起来”。第二,补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村美起来”。第三,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第四,补“1亿农民工”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工成为市民”。
补短板之短板,就是要采取特殊办法、有针对性的做法(包括针对家庭和个人),也让这一部分人能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各类农村人口中的贫困人口;残疾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口;老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等。
蔡昉:
从就业的稳定性来看,虽然近几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但一些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群体并没有包含在统计范围内。占城镇就业比重高达37%的农民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率仅约为40%。而且,没有取得所在地户籍的农民工很难充分、均等地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基本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由于就业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工在40岁以后就有较强的返乡意愿。在农村新成长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如果返乡人口数量超过新增转移人口数量,就会形成逆城镇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短缺,不利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韩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是支撑,科技创新驱动是关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保障。这些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有不少堵点、痛点、难点,应抓紧补齐和破解。
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关键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实现上图入库、精准管理、信息共享。
韩文秀:
要切实抓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李实:
如果我们想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过半的目标,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当然,到2030年会达到60%。大家也知道,这里有几个假定,也就是我们要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要不断缩小我们的收入差距,这样我们会在2030年的时候实现60%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这当中,农村的比例还是远远低于城市的比例,因为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估计在10年以内还很难得到解决。
贾康: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我更愿意强调中等收入阶层首先是个相对的定性概念。所谓相对概念,就是说不要太计较与别的经济体在绝对数值上的对比。所谓要定性,就是首先要理解中等收入阶层应该是这样的一些社会成员:他们有恒产,即中国人特别看重的“有房有车”,还要有一定量的储蓄,特别是“有房”,不应以痛苦地背负房贷的状态去占有它,而且有相匹配的教育、医疗等一些生活服务,与社保体系是要融为一体的,而且还应具备享受旅游等生活闲暇的能力等等。
李迅雷:
大城市所集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优势,以及投资信息、财富增值机会等,是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所以,它们不仅吸引国内资金流入,也同样会吸引国际资本。国际上如纽约、伦敦、墨尔本、温哥华等地,房价水平同样不是完全由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决定,而是受到投资移民、国际游资等因素的影响。
马光远:
供需规律是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趋势的最基本逻辑。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住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因为中国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资源鸿沟,必然出现中小城市供应过度,而大城市供应长期不足的矛盾。
很显然,政策不欢迎投资性的需求。未来市场怎么看?回到房地产的基本逻辑分析,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城镇化进程,长期看人口转折点。就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而言,热点城市的房价可能会经历短期波动,但长期仍然具有向上的动力。
谭浩俊:
产业趋同化、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地方经济发展进入过剩与短缺并存、供给质量不高的非正常发展轨道。经济规模的扩大很难真正体现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数量的扩充也很难反映经济质量的提升。所以,如果再不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经济发展就有可能进入死胡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将更加不合理。
如何改变这样的格局,可以探索“葡萄串经济”发展新模式,即不是依靠个体独立存在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个体拼凑在一起的经济,而是通过裂变或发散功能形成的、关联性极强的产业集群、企业集群。“葡萄串经济”对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形成更具效率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