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1世纪的新起点上,“一带一路”要建立将欧亚大陆两端连接起来、陆海相接的世界新交通枢纽体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航路或商路,而是包括陆上、海上、能源、通讯等各种资源的立体综合大通道。它将欧亚大陆两端连接,而不是将大西洋两岸连接,可谓“老大陆的新发现”。众所周知,欧亚大陆腹地已经被闲置了500多年。原来的中心地带,变成了世界的边缘。“一带一路”将欧亚大陆重新连接起来,欧亚大陆腹地由此有机会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当年的新航路是以炮弹、鸦片、黑奴等为符号的硬实力来开拓的。当时,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用西方话语来说是空白的、无主的。在没有宗主国的情况下,谁有硬实力谁就能去占领和开辟市场。现在我们要建的这条新欧亚大通道,是在一个有许多国家并充满地区争端和冲突的欧亚大陆里打开大通道,必须更为重视培育和运用软实力。这是“一带一路”和当年新航路的根本区别。
如果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角度来看,中国现在具有较强的全面能力——资金、技术和人力三样都具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是有资金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没人力、有人力的没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领域,如普通公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桥梁、隧道、港口、机场、变电站等,中国也具备这种全面的能力。
而从国家软实力来看,它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具体表现为这个国家的理念、文化、规则以及这个国家所影响的国际体系,如何为别国所接受。在当下中国,国家软实力具体体现为话语权、影响力、亲和力和治理能力。已有的实践表明,缺少这些东西,“一带一路”是难以落地的,或者说即便落了地也不可持续。所以,软实力与“一带一路”的结合,是“一带一路”实施的一大关键问题。
那么,“一带一路”的软实力应该如何加以体现?
第一,体现为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中国文化有天生的包容性,“一带一路”涉及的不同文化在中国文化里面都是可以被包容的。此前,一些国家也曾提过类似新丝路的倡议,但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其文化包容性不够。新形势下,中国要用好文化多样性、文化包容性这个软实力,去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沿线每个国家的文化特质,进而把握这些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同性,以及思考如何进行互动与包容。
第二,体现为遵守当地的制度选择。西方规则和中国规则的起源有所不同,由此西方治理和中国提倡的全球治理存在很大区别。西方规则以西方价值为核心、以西方制度为治理模板。比如,不管是世界银行还是亚洲开发银行,实行的都是标准第一、投资第二的原则。“一带一路”也会遇到与不同国家制度结合的问题。但它的最大不同是中国能够遵守当地的制度选择,并在当地可接受的条件下实行有关规则。
第三,坚持哪个国家愿意合作就先合作、哪个国家不愿意合作也不强求的理念。通过合作与共建,让先合作的国家先得利、后合作后得利、不合作不得利。
第四,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予以积极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句乌托邦式的空话。特别是,当一些国家越来越走向利己主义、宣称退出全球化潮流的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更显得重要。如果大国都搞利己主义、保护主义乃至种族主义,那这个世界必将一片混乱。所以,中国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用“一带一路”这样一个有效载体,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从局部到整体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五,以亚洲为核心,不做无谓的超越。“一带一路”还是要以邻国为主,重点在中巴走廊、孟中印缅走廊,海上应注重跟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结合,等等。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