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驻村蹲点一个月,由衷地觉得基层干部真的不容易。去年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6月25日人民日报)
平心而论,会议过多过滥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这个官场上的顽症痼疾,除了一直备受群众的诟病外,广大基层干部对其也是颇有微词。镇里的政法委副书记一年开了280多场会,平均一个工作日超过一个会。从中不难窥见,一些地方的会议已到了泛滥成灾地步。
开会是传达精神、统一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研究事项、部署任务的必要措施。各级党政部门结合实际召开会议,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果热衷于搞“会战”,大会三六九小会天天有,无疑背离了开会的初衷和本意。用会议落实会议,不仅耗费了干部的宝贵时间,而且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五年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在这么一种语境下,尽管从上到下都频频强调要精简会议,屡屡发声要改进会风,可从反馈的情况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少数地方会多、会长、会滥的问题,广大干部不在开会就在开会路上的现象,非但没有根本性改观,反而呈现愈演愈烈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会海泛滥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个别领导患上了“官心病”,产生了开会才算重视的错觉。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认为不念稿就缺少了领导感觉,不开会就失去了工作抓手。于是乎,不管会议有没有必要开,哪怕是讲些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禁的套话,也要窝在会议室里纸上谈兵,坐在主席台上刷存在感。
会场不是秀场,更不是领导干部的主战场。“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口头禅,也是他抓工作的方法论。靠着这种务实作风,他用俊波速度创造了政和奇迹。向典型看齐,各级官员应把“少泡会场,多跑现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到一线当指挥,去基层抓落实,才能让政策接地气,才能用实干赢民心。
制度管长远管根本,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给泛滥的会议瘦瘦身,让会议回归议事、决策正轨,做好顶层设计最为关键。出台一些针对性强的操作办法,提高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水平,用硬性纪律为泡会领导立规,用刚性制度给赶会干部减压,以此倒逼领导干部把功夫下在会场外,把精力投入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