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是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同学都用苹果手机,自己只有电话手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我们先不必去纠结这帖子本身的真假与否,因为无论真假,都不能否认这样的精致利己主义孩子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并不是个案。现在的舆论热潮,网友们的“深有同感”,便是其戳中现实,戳中痛点的最佳佐证。同样,这也说明了一些父母过于看重孩子成就的行为的确为孩子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应当引起警示,及早纠偏。
但在此之前,还得明晰这些孩子的精神 “病理”,扫除一些误解,以便精准纠偏。直接来看,这些孩子不仅功利、甚至有些冷血,把自己和家庭分得过于清楚,也漠视了一些美好东西,确实让人在道德层面上难以认可。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孩子思维某种程度上与事实相契合,也摆脱了社会世俗观念,有理性色彩支撑。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小部分。认清现实、明晰定位没错,但不该以此作为漠视父母、漠视家庭的砝码,也不该以此放大金钱作用和阶层上升的复杂性,因为这属于滥用理性。理性色彩应该有,但不应该过分充斥于脑海中,而是要与感性共存相融,这才正常。否则,怕是要失了人性的温度,也没了生活的味道。
孩子的这种滥用理性,板子还是要打在父母教育上。现在的父母大多推崇“鸡血教育”,没完没了的兴趣班,时刻紧绷着起跑线这根弦,一门心思的将孩子往“优秀”上推。总是自以为这样对孩子也好,那样也好,一切都拿着为孩子好做挡箭牌,也是在给自己找心理安慰,却很少停下脚步去想一想,孩子现在应该有什么?其又真正想要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功利思维在作怪。
不否认父母这样的教育有被社会层面竞争压力大和阶层稳固或者上升艰难等令人焦虑的因素所裹挟的成分在,但父母的主动助力仍是驱动主力,这是事实。过程中,也确实难掩缺乏爱的滋润与理解沟通,缺乏情商培养的状态。孩子也一直在被推着走,不仅是“急功近利”被传导到孩子身上,在被过于掌控的状态下,孩子自我也更容易压抑、甚至会消解,独立人格也会被挤压,甚至会“反弹”,心智便很难健全。这样来看,功利冷血娃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面对功利冷血娃,父母应该反思。不要用自以为很好的方式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而是应寻求一种平衡,让双方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说白了就是,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想法和独立人格,有底线的商量着来,用沟通理解来抚平一些争议。让孩子在大好的韶华里,在合理的理性驱使下,内心回归于平静,回归于感性的童真。
这些送给父母的话,其实也是说给孩子听的。那些功利冷血娃们,也要记住,人要有人情味,虽然生活有时现实而残酷,但感性的面对不容缺位。要知道尊重父母是基本的道德伦理,也是基本人格的体现。只想着不喜欢父母的那些行为,瞧不上父母的经济和实力,这把父母的养育和付出放在了哪里?为何不想想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什么?一个精英学子不应该只会单向思维的思考,更不应该缺失基本的伦理观和人格。否则,把自己捧得多么优秀,都是在打自己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