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高端视点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高端视点 >> 前沿 >> 正文

卓越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财富 Geoffrey… 参加讨论

    研究表明,缺少天赋与不能出类拔萃无关,成功的秘密在于艰苦而严格的训练以及努力工作

    作者: Geoffrey Colvin

    是什么让泰格•伍兹(Tiger Woods)成就非凡?是什么让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成为世界顶尖投资人?我们曾经以为自己知道答案: 因为他们生来就具备了从事各自职业的天赋。这正像不久前巴菲特对《财富》杂志所说的: “我天生就喜欢分配资本。”有这种天赋的人可谓万里挑一。你没有,就是没办法。

    行了,伙计,事情没这么简单。首先,人并不具备生来就能做某项工作的天赋,因为并不存在特定的天赋(对不住了,沃伦)。谁也不是天生的首席执行官,或者天生就是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你只有通过长年、大量的努力,才能实现卓越。不是一般的努力,而是艰苦又严格的那种。比如巴菲特,人们都知道,他非常自律,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潜在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对你来说,好消息是有没有天赋并不重要,天赋与卓越之间关系不大,甚至根本无关。你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甚至达到卓越。科学家在多个领域里得到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要知道,有天赋不意味有著智慧,不意味著有上进心,不意味著有个性特点。它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让人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好。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迈克尔•J•豪(Michael J. Howe)、简•W•戴维森(Jane W. Davidson)、约翰 A 斯鲁博达(John A. Sluboda)在经过广泛研究后得出结论: “我们调查出的证据表明,拥有天赋并不能导致卓越。”

    如果想了解科研人员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让我们先考虑一下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几乎在所有需要艰苦学习的领域,绝大数人都是一开始学得很快,然后减慢,最后完全停滞了。但少数人却能花上数年或数十年继续提高,最终达到卓越。人们不禁会问: 这是为什么?[佛罗里达大学教授 K•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说,这是研究人员的“终极难题”。埃里克森等人是这一领域最杰出的研究人员] 某些人为什么能继续提高?答案要从对各领域杰出人士的长期观察说起。1993 年,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自那以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进行了数十项研究,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音乐和国际象棋上,因为对这些领域的成就进行长期评估和制作图表相对容易。科学家们还考察了其他领域,其中也包括商业。

    第一个重大结论是,不努力就不可能达到卓越。你可以认为,只要找到你有天赋的领域,你就会自始至终保持卓越,但这种情况并不存在。没有证据表明,一个人无需历练和实践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大量证据显示,即便最具才华的人,也需要 10 年左右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流的境界。这更支持了刚才的“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说法,而且它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研究人员称之为“10 年法则”。那么,该怎么解释鲍比•费舍尔(Bobby Fischer)的情况呢?他可是 16 岁就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了!实际上,这条法则对他也成立: 他曾精心钻研了 9 年。正如南加州大学的约翰•霍恩(John Horn)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松永浩美(Hiromi Masunaga)所注意到的,“10 年是很粗略的估计,大多数研究人员将它看成是最低值,而不是平均值。”很多领域(如音乐、文学)的杰出者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巅峰。

    所以,卓越可不是能够信手拈来的,而是要经过艰苦努力。但光努力还不够,因为很多人努力了几十年也没有实现卓越,甚至没有取得大的进步。只有那些花大量时间进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人,才可能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刻意练习”的行为,力求改善成绩,超越自己的能力,对结果做出反馈,并进行高水平的重复练习。举个例子说,大多数高尔夫球爱好者的水平无法提高,这是因为,仅仅打出一桶高尔夫球,那不叫刻意练习。用 8 号铁杆击球 300 次,力争将球打到距旗杆 20 英尺以内的成功率达到 80%,不断观察和做出相应调整,每次都练上几个小时──这才是刻意练习。持之以是关键。埃里克森说: “我们发现,各领域的精英每天花在练习上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周末也是如此。”

    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可以找到同样的证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群 20 岁的小提琴演奏者,最好的一组(由音乐学校老师评定)平均每人做过 1 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较次的一组为 7,500 小时,再次的一组为 5,000 小时。在外科、保险销售和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这种情况无一例外。刻意练习越多,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练习,就意味著卓越。

    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赞同天赋无稽论,但他们并非反对这一观点的核心,只是对边缘的问题持有异议。首先,有些东西不可计量。两位运动员也许同样努力,可如何解释新英格兰爱国者队(New England Patriots)四分卫汤姆•布拉迪(Tom Brady)可以在比赛的最后两分钟有更胜一筹的表现呢?还有,研究人员曾提到,有些神童在非常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说话、阅读和演奏音乐。但调查表明,这些情况一般与他们父母有很大关系。此外,很多神童并没有在他们小时了了的领域里到达卓越,而很多佼佼者在小的时候表现平平。当然,部分重要的特质得分来自遗传,但与体格、极高的智力相比,这些因素对他们从事的职业的影响并不大,只是导致了他们不去从事某些职业。身高只有五英尺,肯定没法去全国棒球联赛(NFL)当前锋,七英尺高的人也参加不了奥运会的体操比赛。而且,这些限制也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埃里克森指出: “有些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的智商只有 90 多。”研究做得越多,刻意练习理论就越发得到证实。

    从所有这些学术研究中可以看出,杰出者多年来在做什么。举几个例子。20 世纪最伟大的演讲者之一温斯顿•丘吉尔不断地强迫自己练习演讲。据说,钢琴家弗拉吉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讲过: “一天不练,我能听出来;两天不练,我妻子能听出来;三天不练,全世界都能听出来。”他绝对称得上是魔鬼练习者。同样的话,也可用于作曲家伊格纳斯•帕德鲁斯基(Ignace Paderewski)和歌唱家卢奇亚诺 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许多杰出的运动员都以日常训练严酷著称。在篮球方面,迈克尔•乔丹的训练强度超过了他的球队,尽管球队的训练已经十分艰苦。(乔丹并不具备很高的篮球天赋,要不然,他也不会落选高中时的球队。)在橄榄球方面,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接球手杰里•莱斯(Jerry Rice)先后被 15 支队伍弃用,因为它们觉得他太慢了。但通过极为刻苦的训练,他终于将其他选手甩在身后。泰格 伍兹是研究结论的典型例子。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18 个月)就教他打高尔夫球,并鼓励他刻苦训练。到他 18 岁成为美国业余冠军赛最年轻的冠军时,他已经练了至少 15 年。和研究结论一致的情况还有,他每天都要长时间训练,从未停止过改进,甚至两次改变他的挥杆动作,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成绩。

    无论是科学证据还是坊间传闻,似乎都压倒性地倾向于认为,刻意练习是成大功之母。可是有个问题: 商业该怎么样练习呢?实际上,商业的许多元素是可以练习的。演示、谈判、评估、解读财务报告……这些都是可以训练的。然而,这些还不是取得卓越管理成就的根本所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凭借不完善的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与他人沟通、寻求信息,这些东西也能练吗?能练,但练的方式与演奏肖邦的练习曲是不一样的。

    毋宁说,这种练完全是去做你已经在做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做法,而你需要对这些做法做一些重大的变更。首先,你可以给每项任务制定一个新目标: 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而要设法做得更好。写报告需要资料的寻找、分析和提交,每一项都能加以改进。主持董事会会议需要最深入理解公司战略,对未来的市场变化要有一种条理清晰的看法,并且为讨论定下基调。每个人所做的每项工作,从基础的到最高级的,都可以改进。

    有了这种心态,人们就有了新的工作方式。研究显示,这样的人处理信息时更投入,记忆更长久。他们想更多地了解有关工作的信息,并寻找更多的视角。他们接受更长远的观点。这种观念在他们具体行动时依然存在。他们不只是在工作。从更深的意义上说,他们在是积极改善工作。研究一再表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极为重要。例如,一位业余歌手在上歌唱课时,会认为这是一件好玩而且能释放压力的事。但对职业歌手来说正相反: 他们在课上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进他们的演唱上。同样的行动,心态不同。

    反馈十分重要。在商业中得到反馈并不难。但大多数人不是去寻找反馈,只是等著它来,一半人还希望它不要来。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领导力开发主管史蒂夫•科尔(Steve Kerr)说,没有反馈,“就像隔著一道垂至膝盖的帘子打保龄球。如果你不清楚你的成绩如何,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你不再长进;第二,不再关心。”在有些公司,定期反馈是一种文化,如通用电气。要是你无缘得到反馈,就自己去把它找出来。

    在此过程中,你的目标之一是建立研究人员所说的“业务的思维模式”,就是让各种元素共同配合、彼此影响的模式。在这上面下的工夫越多,思维模式就越宽广,绩效增长效果就越佳。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的头脑中始终保持一个能改变世界的技术行业的模式,审时度势地改造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的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也有同样的绝招: 身处 PC 时代的曙光,他看到让人人桌上有一台电脑的目标可以实现,而且会创造出极其巨大的市场。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也预见到,石油会成为改变世界的新行业。拿破仑是这类人当中最杰出的。他不但能考虑一场大战中的各种因素,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在这些因素发生意外变化时迅速做出反应。刻意练习好处多多,很值得一做,但还必须有个条件: 要有常性,不能一曝十寒,否则毫无益处。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不能再苦了。上面那些做法实在太难、太苦,他们几乎不会去做。又苦又难是肯定的。要是卓越那么容易实现,岂不人人都能做到了?这把我们带向有关卓越的最深刻问题。尽管专家们了解很多能产生卓越的行为,但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来源却知之甚少。一项研究报告的作者认为: “我们仍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些人从事刻意练习。”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诺尔•蒂希(Noel Tichy)说: “有些人比别人动力更强,对于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事实的关键在于,我们并非受制于天赋。我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奇怪的是,人们不太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还是愿意相信,只要有天赋,求名求利便轻而易举。但这种观点却悲剧性地限制了人们的成长,因为生活不可避免会遇到障碍,人们在此时会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而放弃。

    也许我们不能期望所有人都达到卓越。这样的要求太高了。但令人振奋和感到解脱的消息是,卓越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卓越。

    译者: 古正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