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学科建设离不开问题研究。反思和解答时代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本真意义之所在。从问题意识分析入手,有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特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问题意识 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王勇,西藏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一、以反思时代重大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本真意义之所在
学科建设离不开问题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学科建设的真正基础。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正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推动着学术研究的进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出场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在《集权问题》一文中,精辟地阐述了抓住时代迫切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写道:“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①
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突出表现在于“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②马克思的时代他所面对的总问题是:如何在一种科学理论的意义上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地位的批判性理解。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把握了问题,就在思维中把握了它的时代。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以“以问题为中心”几乎成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及其他学科概念及其体系,实现人类思想史的伟大革命的重要路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这样追根溯源式地表达“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道路”的学术历程:“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③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发现:“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④。“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⑤这就是马克思把握现实问题的制高点。那么,是“什么事情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马克思的分析表明,历史上劳动、资本、土地三者的分离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过程,由此构成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一方面是资本和劳动的结合,另一方面是资本和劳动的直接对立。由此形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充分的异化关系,构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对立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切入了时代问题的中心,所谓当前的经济事实就是在资本的统治下工人被奴役的现实状况及其异化表现。因此,超越私有制而实现新的社会形态更替,从人的奴役状态走向人的解放的现实运动和理论向度,构成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无产阶级和人类如何获得解放,获得全面发展等等问题中的探索和解决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穿透力,就在于它总是能够不断地正确指认时代本质,及时解答时代问题,科学拓展时代视野,总体把握时代方向,从而“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理论来源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同时理论也在解答时代问题中得到发展、深化。
20世纪初,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当时的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反对外国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如何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下造成的黑暗和愚昧?如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臻于繁荣富强的境地?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代问题。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时期的艰辛探索,直至党的七大我们全党统一了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原来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邓小平理论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取向就是: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以解答现实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性是关注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问题的时代性,突出显现为问题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⑥因此,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其所提问题及其价值的真实性的基础。当今世界格局和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急剧变化的生活世界本身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面向自己时代的现实问题。诸如改革开放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问题、可持续发展及其代价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全球性问题、利益和价值冲突问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深层次看,这些问题对于当代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都带有根本性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密切关注新的时代状况,准确概括新的时代特征,深刻把握时代本质,形成时代主题,积极回应并解答时代问题。
世纪之交的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全球问题最为尖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全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命运。当今国际社会异常关注的南北关系、战争与和平、生态失衡、经济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短缺、人口膨胀、难民、毒品、艾滋病、国际人权与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宇宙开发与海洋利用等等,都属于全球性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感到了空前的危机感,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对全球性问题进行解答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和宏大全球视野的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科学地解释全球性问题,它仍然是指导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最光辉的行动指南,它仍然是理解分析全球现实变化的最有力的最根本方法。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全球化及其实质?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时代变革,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全球性问题的发生不是单纯的生产力危机,更主要的是制度原因,即资本全球化的危机表现。它反映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更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当今我们仍处在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统治时代,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性问题的困境就是资本全球化的困境。资本疯狂地追逐利润的本性,造成了极端无计划地生产和消费,成为人类无穷索取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和经济危机的社会根源。资本的全球扩张在给资本主义带来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灭顶之灾。既然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而造成的,自然无法依靠资本主义社会自身而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可以革命地解决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是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也只能最后通过生产力而得到最终解决。经济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必将为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取代资本主义准备日益成熟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中的时代”应体现在,从对现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大书的解读入手,准确捕捉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问题,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这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围绕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诠释和创新。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只有面向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只有面向中国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只有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本身,才有其存在的根据及其合法性。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标志就在于这种科学理论准确捕捉到了时代的迫切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生态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成为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通过正确地提出和合理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实现的。鉴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有机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必须表达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要求,反映现代化实践的过程和内容;必须高度关注中国道路实践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必须以中国人当下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引导中国人摆脱陈旧的思维方式与不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使中国人不断地从种种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从中国现实问题出发,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深刻反思,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运用的历史使命,就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破解实践难题进而解决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下深层次的中国现实问题,走向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
三、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⑦同样,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在一起的,总的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在理想信念的选择和追求上表现出远大的抱负、执着的追求和较强的素质,体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经济深刻变革、多元文化涤荡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发展上存在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信念危机、理想淡化、浮躁不安、迷失自我、精神失落的问题。邓小平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⑧信念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疑,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是讲“理”的科学,在于它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前提是理论本身的彻底性,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程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逻辑性、和开放性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能力,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在科学里,一知半解的知识使人放弃信仰,完整的知识使人返回信仰。”⑨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人类信仰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崇高的信仰,这是由它的真理本性所决定并被一百多年的实践发展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吸取了前人的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而且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并随之不断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要求,回答了时代课题。作为一种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这一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今天,马克思主义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满足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需要。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精神支柱。1840年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主义”都试过了,所有的道路都尝试了,但终究没能走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适合中国的“主义”,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苏东剧变的历史已经证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一定会葬送社会主义。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最后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是深刻的。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最极端的思想上的敌人或无知的假知识分子才可能会真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西方的主流思想家纷纷向马克思靠拢、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评为“千年伟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等等。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指出,一个没有马克思的未来是不可想象的,他说,“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世界又开始重读《资本论》,试图寻找破解危机的对策以及今后预防危机的良方。世界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历史规律。按照这一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人类必然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承认这两个“必然”就必然确立起共产主义的信仰。因为生产力总有一天会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唯有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合它的状况。马克思之前尽管人们对理想社会有许多美好的设计,但却只是空想的臆测。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从而对共产主义追求才真正变得科学、理性、现实。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过程,也就是从前共产主义向共产主义飞跃的程。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之日,就是共产主义到来之时。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然归宿。共产主义既是社会理想,又是现实的社会运动。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绝对目标呢?因为共产主义以外的其他的绝对目标和理想,都是把自身引向他在、彼岸世界的绝对目标和理想,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种绝对目标和理想都只是在表达“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⑩ 由于共产主义的绝对目标是建立在客观的历史规律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目标不会把我们引向他在,不会把人的本质变成幻想的现实性。共产主义的目标具有真实的现实性,以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理想主义者,既是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③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第589页、第58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74页
⑦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5-1-17.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⑨ 生存哲学[M].[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