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数量与技术经济学 >> 正文

产业结构演变、能源效率和中国经济增长(三)——基于转换份额法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8/3/7 《山东大学研究生经济学刊》2012年第1期 杨志明 参加讨论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Fabricant(1942)率先提出的“转换份额法”运用1997-2009年中国及其各地区能源效率增长率指标分解为增长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静态和动态结构变迁),并量指标为基础纳入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能源效率提高的增长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两步走”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从全国能源效率增长分解来看,能源效率的增长效应对其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向作用;从产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重工业为主的中国,其工业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掩盖了农业能源效率负贡献的事实。

其次,省级能源效率增长分解表明,我国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升降变化的差异较大;除海南和青海外,增长效应对全国省份能源效率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结构变迁效应对东、中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具有促进作用,对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有抑制作用。

最后,总能源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率作用呈现阶段性变化,仅2005-2009年间影响显著;而在特定条件下,能源效率的增长效应和结构变迁效应对经济增长率具有促进作用,1997-2004年主要体现结构变迁效应,而2005-2009年则表现为增长效应。

对此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能源消费于产业间合理分配,协调产业与能源的关系。从能源效率增长分解指标来看,增长效应较大,结构变迁效应是负的,从能源效率分解指标对经济增长率影响来看,其系数并未显著或显著为负,这表明我国能源结构效应并未显现。因此,应除了依赖技术进步等的作用以外,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在特定经济阶段能够有效降低总体能源强度的积极作用全方位的走能源节约型社会之路。

第二,增强能源于行业间流动性。能源因企业对资源可接近程度、行业能源垄断现象和区域资源供求不协调等原因而表现为流动性较弱。面对结构效应无法释放情况下,从三方面入手解决能源流动问题迫在眉睫。

第三,着重降低工业的能源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的能源强度较高,并且第二产业的对能源效率贡献最高,因此降低工业能源强度有助于总体能源效率的提高。

第四,缩小能源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区域能源利用平衡发展。我国地域宽广,地区之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应认真分析各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注释:

①能源技术效率的改进,是和生产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联系在一起。能源技术效率的改进,往往是和生产技术以及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联系在一起的,它一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②能源技术效率的改进,是和生产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发明联系在一起。另一部分能源经济效率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对外开放以及经济体制等经济因素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③j=0表示总产出;j=1,2,3表示第1,2,3产业产出。

④据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中国1亿美元GDP消耗能源约8万~9万吨油当量(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2000年不变价),能耗强度约为日本的8.47倍,德国的4.99倍,美国的3.97倍,巴西的3.09倍,印度的1.38倍。数据来源于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2006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越8万Btu/USD(按当期市场汇率计算,2000年不变价),约为日本的5.51倍,美国的2.78倍,英国的4.24倍,巴西的2倍,印度的1.3倍,俄罗斯的0.3倍,印度尼西亚的0.7倍,南非的0.8倍。数据来源于吴巧生(2010)。

⑤具体公式见附录1。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5270.51/1371.6-1;能源消费增长率260114/49260-1。

⑥具体公式见附录2。

⑦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量,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与本文所定义的能源效率呈相反数。

⑧具体分解指标可与作者索要。

⑨其模型2结果与模型3结果基本一致,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未做汇报,如有所需请与作者联系。

⑩鉴于模型3回归结果与模型4回归结果相似,由于篇幅所限,仅汇报模型4,如有所需,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简介:杨志明,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Email:zhiming0419@126.com,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参考文献

[1]Denison, E. F., 1967. “Why Growth Rates Differ: Postwar Experience in Nine Western Countries,” Published b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Huang, J., 1993, “Industry Energy Use and Structural Change: a Case Stud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ergy Economics, 15(2), pp. 131-136.

[3]Maddison, A., 1987, “Growth and Slow down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Techniques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5(2), pp. 649-698.

[4]Nordhuas, w. d., 1992, “Lethal Model 2: 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2.

[5]Richard, G. N., Ada m, B. J. and Robert, N. S., 1999, “The Induced Innovation Hypothesis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 ogicalC hang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3), pp. 941-975.

[6]樊茂清、任若恩和陈高才,2009,《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第1期。

[7]干春辉和郑若谷,2009,《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检验》,《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

[8]韩智勇、魏一鸣和范英,2004,《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第1期,。

[9]林伯强和孙传旺,2011,《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0]李小平和卢现祥,2007,《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世界经济》第5期。

[11]李廉水和周勇,2006,《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管理世界》第10期。

[12]齐志新、陈文颖和吴宗鑫,2007,《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中国工业经》第2期。

[13]齐志新、陈文颖和吴宗鑫,2007,《中国的能源强度究竟有多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14]齐志新和陈文颖,2006,《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15]史丹,1999,《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16]史丹和张金隆,2003,《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8期。

[17]王海建,2001,《经济结构变动与能源需求的投入产出分析》,《数理统计与管理》第5期。

[18]王玉潜,2003,《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19]王群伟和周德群,2008,《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第7期。

[20]王迪和聂锐,2009,《能源效率、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中国矿业》第9期。

[21]王敬华和王金国,2010,《山东省能源现状和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山东经济》第5期。

[22]孙立成、周德群和李群,2008,《能源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中外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23]宋长鸣,2011,《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业经济研究》第6期。

[24]苏振东、金景仲和王小红,2012,《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第2期。

[25]魏楚和沈满洪,2008,《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第11期。

[26]吴巧生,2010,《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基于费雪(Fisher)指数分解方法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27]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第6期。

[28]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0期。

[[29]徐康宁和王剑,2006,《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30]余江和叶林,2006,《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和技术进步—一个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5期。

[31]余江和叶林,2008,《资源约束、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经济评论》第2期。

[32]周建,2008,《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利用效率改进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9期。

[33]勇和李廉水,2006,《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第4期。

附录1:

j行业能源效率贡献率

j行业能源效率贡献率小于0,则j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小于能源消费增长率。

附录2:

j行业能源效率的结构变迁效应

j行业能源效率结构变迁效应是负的,即Sjt-Sj0<0,即j行业的能源消费份额转出。

 

责任编辑:夏雨


    

Tags:产业结构演变、能源效率和中国经济增长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