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平:中国金融改革新进展
谢平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时间:2002年10月26日 14:00-17:00
主持人:谢平先生是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的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他现在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负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学研究,即整个中民银行理论研究和政策设计的主管人。谢教授对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资本操作和货币市场的运行有精湛的研究。我们今天很荣幸请到谢教授为我们作讲座,讲座的内容是关于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些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这些搞微观的、搞证券投资的都希望了解国家的宏观决策和金融改革走势。下面我们掌声欢迎谢教授。
我们这个讲座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很简要的把过去20年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给大家回顾一下,第二块是主要的,讲一下当前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是对金融改革方面目前理论的争议,如果有时间再讲讲当前金融市场的一些新问题。
一、 过去20年金融改革主要回顾
现在对金融改革怎么断代中国有很多争论,我的断代是93年以前算一个阶段,因为93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宏观调控十六条。而且93年7月份朱镕基兼人民银行行长,从那个阶段开始,朱镕基主导开始新一轮的改革。所以说我们把80年到93年作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改革主要办了以下这么几件事情。首先是金融机构多样化,80年以前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也就是人民银行。当时的人民银行是什么都干,存款、贷款、发现金,既管货币政策又负责金融监管,是大一统。现在世界上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国家还有两个,古巴和北朝鲜。具体的改革比如说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家,人工分家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发生在1984年底,人民银行把自己的商业性交给工商银行,从此人民银行的地位才确定,专门做中央银行业务。第二就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设立,交通银行是第一家,深发展是第二家,招商银行的第三家,在84、85、86年期间,我们批了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是信托投资公司,1979年,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就是中信。那是因为荣毅仁给邓小平写了封信,说他要给中信,你们在邓选三卷中可以查到这封信,然后就批了。第四是证券公司,第一家是深圳证券,1990年。第五是城市信用社,1982年开始的。第六是股份制保险公司,比如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可以看出93年以前的金融改革中金融机构多样化是一个特点。
其次是中央银行体制确定,85年。中国真正的中央银行是在85年确立的。但是当时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以后,货币政策还是计划性的,贷款还是规模控制的,现金还是管理的,利率还是管制的。
第三,金融市场发展。第一件事情我们办的是农业拆借,1984年武汉会议,很有名的。然后是股票市场、国债、外汇调节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发行和债券回购市场。当人们问你中国金融市场是怎么发展的,你们不能仅仅看股票市场。整个看来,中国金融市场在1993年以前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第四,外汇改革。中国金融改革中外汇改革最复杂。从79年就开始外汇改革。第一是汇率多轨。当时有官价,有调节市场价,还有兑换券、黑市,当时人民币汇率很复杂。外汇兑换券,很奇特的一种货币,是中国银行发的,专门为了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发的。那个时候国内还有美元标价,所以同样一种商品,美元是一个价格,兑换券是个价格,人民币是个价格,当时在国际饭店你们可以看见是这么复杂的。
第五,金融工具多样化。最早,中国只有银行,只有存款和贷款。现在发展到世界上各种各样金融工具都有了。
第六,对外资银行开放,1979年。
所以说这个阶段中国金融改革的特点的摸着石头过河。实行双轨制,坚持国有同时初步市场化,没有整体规划,是随机性的。当时没有一个改革规划,就是人民银行下个文件,就改。主要的设计者应该说是刘鸿汝老师,他后来当过政监会主席。他当时大概当了十年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改革的副行长。包括第一个股票市场、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都是在他的力主下发展起来的。他对中国整个金融改革可以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结果这个阶段改革改到1993年,出事了。当时刚上任的行长李贵鲜是在1993年第八次人大上任,上任四个月就被免掉了,朱镕基兼了。93年出现了两件事情。第一就是乱拆借,大量的资金跑到房地产上去,跑到股票市场上去了。第二就是农业银行当时出了一个很大的案子,一百亿美元,让一个外国人开了一个不可撤回的跟单信用证骗走了,惊动了中央,后来决定李贵鲜免职,朱镕基兼任行长,兼任两年。他兼任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了一拨人去了北戴河,干了一个多月,出台了关于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外汇改革的两个文件。所以说1994年1月1日开始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就是朱镕基阶段。经济学界也在讲座,朱镕基时代真正开始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领导、指挥中国宏观经济。这个时候,他就开始了一个四大项的综合改革,我现在就讲其中的金融改革。当时所有的人去北戴河,包括财税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但是跟我们金融有关系的就是外汇改革和金融改革。这个阶段出了两个文件,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和外汇改革的两个指导性文件,要注意这个时候改革开始有规划有计划了。
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开始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的改革摆上日程了。但是当时也比较幼稚,以为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把工农中建的政策性贷款脱离出去,工农中建就可以改好了,后来证明并非如此。但无论如何,当时把工农中建的改革已经摆在第一位了。
第二就是银行间货币市场统一,1990年。原来的乱拆借是人民银行在各地有融资中心,后来就统一到银行间货币市场。
第三件事情就是外汇体制改革推倒重来,把原来的改革全否定了。汇率并轨,1994年1月2日,开盘第一天,人民币汇率并轨,从此人民币汇率8.7元。在那之前,人民币汇率市场价是10~11元,官方价是4.7~5.7元。后来直到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很多人都在讨论那次外汇改革对全球的影响,始终有一种观点认为那次外汇改革引起了人民币超贬,使得中国外汇储备猛增,外贸从此大增,甚至于说亚洲金融问题、通货紧缩问题、中国的GDP计算问题、汇率问题都跟这8.7元有关。现在我可以解释为什么是8.7元,在改革之前,根据人民币调节市场价和官方价的加权平均计算的,它完全是计算出来的,但后来这个8.7元就成了一个基准,一开盘就8.7元。然后取消汇率双轨制、兑换券、国内美元计价,汇率统一,建立银行间市场,1996年很快就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所以1994年1月1日新的外汇体制一实行,到了96年12月三年期间,中国一下子就经常项目可兑换了。而且当时外汇储备不到100亿美元,现在已经接近2600亿美元。
第四项是城市信用社开始兼并,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这次改革的一个产物,现在各地有106家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之前,中国金融机构多样化时有5000家城市信用社,但是朱镕基当时认为城市信用社没办好,所以开始合并成城市商业银行。凡是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城市信用社都没了。
第五是加快股票市场发展。但是那轮的改革之中,加快股票市场发展有件事情后来治理整顿了,就是组建了一些地方的证券市场,证券公司发展到85家,当时人民银行各地分行都办证券公司,现在都纷纷改制改名了。原来有浙江证券、江苏证券、江西证券、湖南证券,那些最早都是人民银行总行给每个分行1000万资本金,每个省给一个证券公司牌照,一下子就冒出30多家来。虽说后来有检讨,后来脱钩了,但是无论如何在当时来讲它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为什么证券业至今没有出现像工农中建这样的四大垄断,它一开始就是个充分竞争市场,就是因为这个政策,各省都搞了。曾经人民银行想搞三大家,就是现在的华夏、南方和国泰,当时是工农中建出资准备搞三大家,注册资本10亿,这在当时来讲算很大的了。
第六是信托投资公司整顿。
第七是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体制。在那之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权力非常大,那次改革把省分行权力削弱了,统一法人,统一风险管理。
第八是95年颁布一系列法例,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开始金融业的法制建设。咱们国家80年开始改革改到1993年没有一部金融法规,所有的金融法规都是95年才开始的,当时就没有意识到一个制度性改革要在一定的法律基础上实行。
第九件是银行证券保险开始分业。1993年7月份之前,我们国家是混业的,当时是混业还是分业在北戴河讨论得很激烈。1993年以前,工农中建人保都投资,而且当时工农中建都有自己的信托投资公司,又都有自己的证券营业部。我记得当时有1500家证券营业部是属于商业银行的信托投资公司,现在都放在一起,变成一个银河证券,有一部分省里的全部取消了。银河证券的前身就是工农中建总行的信托投资公司所属的证券营业部。当时银行既能够投资保险,投资股票,也可以直接开证券营业部。当时大家就讨论是这么混业下去,还是实行分业体制。现在的分业体制在93年就开始讨论了,最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分业。95年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是第一次在法律上把它分业了。商业银行包括人民银行不仅不能投资证券保险,而且必须与所有的经济实体脱钩。当时的工农中建不仅自己有自己的保险、证券,还搞了一大堆房地产公司。建行当时清理下来所属的房地产公司好像是1000多家。北京有一个出租车公司叫银建出租车,当时就是建行搞的,后来改为银建集团,跟建行彻底脱钩了,最早的股东就是建行北京分行。当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你们可以看到,负债方可以吸收大量的存款,结果它的资产方就什么都可以干,可以办公司,搞房地产,把贷款拆到证券营业部去,证券营业部又可以直接买股票。所以当时我们国家的银行比现在西方的金融控股公司还要厉害得多,银行内部负债和资产全部混。针对当时的乱拆借、贷款买股票、贷款直接进入房地产,才采取了分业。当时混业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交通银行全资拥有海通证券、太平洋保险,内部还有一个信托公司,完全混业。中国金融改革从80年到93年一开始就是混业的,是从人民银行大一统过来的。所有的金融,除了保险之外,商业银行、基金公司,最早的祖宗都是人民银行。先是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后来又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分开,继而证券和基金分开,这20年是这么派生过来的。这里头是分业起的作用,分业以后证券和银行必须分开。
第二个阶段改革到97年为止,出了一件事情,也就是亚洲金融危机。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对中国经济触动比较大,就发现金融问题还没完。这个时候,中共中央在97年11月召开了一次金融工作会议。第三阶段金融改革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出台了一个19号文件。也就是说从1998年1月1日开始,中国第三阶段金融改革启动,这阶段改革到2001年底为止。这个阶段金融改革的背影是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整顿、防范金融风险。大范围的整顿是从19号文件开始的。
第一, 撤消人民银行省分行,组建大区行,采取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模式。
第二, 组建金融工委,国有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全部垂直化,而且国家派出监视会,对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实行派驻监视会制度。这个制度现在还在执行,一共是15个监视会。
第三, 银行证券保险不仅分业经营,而且开始分业监管。在93年尽管分业经营了,但是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机构还是一家,人民银行。当时对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监管还在人民银行内部,这次19号文件彻底分开了。成立保监会,把保险公司交给保监会,把证券公司、基金的监管全部交给证监会。在1998年7月之前,证监会不监管证券公司的,它只监管上市公司,只管发行,只管两个交易所。证券公司的监管权根据19号文件人民银行大概在6、7月份交过去,就形成了现在三家监管的格局了。
第四, 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消。当时咱们国家在农村大概有一万多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消。
第五, 继续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个时候动作就比较大了,注资2700多亿,成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14000亿不良资产(NPL)。
第六, 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关闭了城市信用社近1000多家,而且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关闭了。
这个阶段中国干了一件很有实质性的事情,即金融机构开始市场退出。从改革开始一直发展,总是组建新的金融机构,现在开始关了。最早关的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叫中农信,有一个非常大的证券营业部在灵境胡同。关中农信的文件是我起草的。然后就开始关城市信用社。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是个历史性的事情,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关闭了,从此老百姓开始对银行有一点风险意识了。紧接着又发生了广东国投破产案,继而是大面积的城市信用社的市场退出,一直到现在,证券公司开始市场退出了。证券公司第一次市场退出是发生在今年,鞍山证券和大连证券。人民银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一套市场退出的法律和清理机制,比如说个人债权保护、法人债权打折、原管理人进监狱等等。现在证券公司退出人民银行要救助,一般关一家的话人民银行都要拿钱的。
第七, 另外地方证券市场全部关了。当时淄博有个小交易所,武汉有个交易中心,还有沈阳证券交易中心等大概30多家全部关掉,只保留上交所和深交所。还有期货整顿民,老基金全部整顿。
第八, 货币政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原来每家银行不管存款多少,贷款有个总的规模控制。从80年代初到1997年底,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以贷款规模控制为主。最早在还没有证监会的时候,第一次发行股票还是人民银行管的,当时就讨论股票发行要不要也有个规模,后来有人说20亿差不多,结果没用完,用了好几年。可以看出贷款规模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结果变成所有的信用都有计划,当时是贷款有规模,国债有计划,企业债券每年发多少,股票发多少,每年年初都有一个信贷计划。从98年1月1日开始贷款规模取消。股票的规模更晚才取消。
第九, 公开市场开始交易,开始引进公开市场,利率市场化开始起步。
第十, 股票市场加速发展。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咱们国家股票市场发展最快的阶段,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交易量、股东素质,大规模发展是在这个阶段,成倍成倍的增长。
到了2001年底,我们就准备开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了,也就是在2002年2月。这样我们就开始新一轮也就是第四轮金融改革。主要背影是WTO和全球化。WTO谈判以后,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等等问题就引起来了,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从上一轮金融改革要过渡到新一轮了。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又开了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出台了一个5号文件。它不像19号文件有那么多具体明确的操作措施,5号文件有好多东西并不是具有操作性,但是有理念上的突破,明确了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我们有六个专题性小组在落实5号文件,证监会有一个证券发展小组,保监会有一个保险发展小组,人民银行四个小组,包括工农中建改革小组、农村金融改革小组、监管体制改革小组和企业个人联合增信系统改革小组。现在这六个小组基本上都完成了他们的改革实施方案。以下是这次改革的具体任务:
首先就是工农中建的改革。这是第一号任务。工农中建的改革在这次5号文件中有一些新的突破。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商业银行政府所有的比重仍然非常高。银行的政府所有和非政府所有对于国家的效率、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究竟有没有区别,学术界也在热烈讨论。工农中建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其制度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国有独资、垄断、准财政行为、政府干预、官本位激励。而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法人治理结构,按行政区设分支机构,基本上没有利润目标,不良贷款按五项分类方法还有26%,损失9000多亿,人员176万,人均利润只有1万。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比较严重,主要问题是不良资产率高,效益差。花旗银行在中国支行的人均利润是20万,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均利润大概是10万。还有就是案子比较多。今天报纸登了又跑了一个行长,明天行长又进去一个。这很奇怪的,我跟外资银行说,你们在中国20多年了没有案子,我们怎么一天到晚忙于案子。而且工农中建的案子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多,这些东西还是有计量分析的,可以做模型的。170多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0多年来,超过5万美元的案子只发生过两到三次。同样的人在他那里工作为什么就不会生这个邪心呢?我也没搞懂。
第一, 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就是产权可以动,5号文件非常明确地提到了。大家对一般企业产权可能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工农中建产权可以改是5号文件才明确。也就是说,银行不再是关系什么国计民生、非要国家垄断的行业,就是一个一般竞争性行业,外资可以进入,个人也可以进入。最近人民银行对于个人进入也有一个新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可能国家除了军工和传媒,其他的行业都放开了,银行也一样。这个产权突破是比较重要的。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工农中建要不要股份制的问题了,主要考虑的是怎么股份制,怎么剥离,是分拆还是整体,还是法人控股,还是分行上市,已经是考虑技术问题是了。最先的案例已经出现了,就是中国银行香港部分已经上市了。中银香港的上市跟其他的H股还不一样,它是真正的国家股东把香港的股权卖掉,拿回了195亿港币,从经济学上意义来讲,它不是新增资扩股,是把老股权卖掉拿回的现金,是地地道道的私有化,卖给香港的广大老百姓和一些国际上的投资者。中银香港的上市当时就有很多争论,说你要这个钱干嘛,其实不在于这点钱,在于制度革新。中银香港的上市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很有制度创新意义的。它就是不一样,中银香港现在就是董事会了,中国银行在咱们这边还是党委。董事会决定的程序就是投票制度,中国银行本部就是党委决定,党委决定就是党委说了算。而且中银香港就采取了期权激励,高级管理人员有期权。并且透明度很高,上市以后每一个行为都得对市场公布,在这边就不用,治理结构完全不一样。原来说工农中建搞不好不是因为产权,是管理不行,没有找到一个好行长,也有人说是垄断约束,必须分拆。现在看来无论怎么弄,产权改革是必须的。尽管现在没开始动,但这是个突破。
第二, 人事工资制度可以改。工农中建跟其它银行的人事工资制度不一样。进入WTO以后,问题就很严重。工农中建里面的高级职工都跑到花旗、汇丰去了,人家工资高啊。这边房子已经分给个人了,就走了。但是我们改成高工资又不行,工资在内部又拉不开,不可能176万人工资都花旗那么高,也不行。工农中建一直是有工资总额控制的,到现在也是这样的,跟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不一样的。咱们国家证券基金行业人事工资制度基本上一开始就市场化了,他们跳槽很随便的,一旦这个市场流动起来,大家就都流动了。工农中建是完全的国家干部体制,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准国家干部体制。工农中建现在就要改革,淡化官本位,这里最棘手的事情就是能不能取消行政级别,这个也讨论得很激烈。大型国有企业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给不给期权,给不给高工资。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取消了行政级别了,只有工农中建,中石化、中信等七八家还保留。5号文件已经指出来了,工资总额可以突破。所以现在工农中建高级经理和职工收入透明化、货币化,社会福利社会化,比如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住房体制这些都改了,业绩考核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第三, 工农中建精简分支机构。除了农行之外,现在工行、建行、中行县一级的机构撤消得比较多。这个也比较麻烦,是个理论问题是。最近好多地方政府都提出抗议了,裁员裁得厉害,98年到2001年已经裁了24万,下个阶段还要裁30万。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大银行在一个国家究竟有没有社会责任,有没有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义务?按道理讲,银行是商业机构,不应该有这个义务,但有人说工农中建不是纯商业银行,有义务在县里保留分支机构,如果撤了银行,老百姓没有地方存款、汇款怎么办?它不应该是以纯盈利为原则的,撤下来的职工给了几万块钱,他们不干。很多大的行业将来都会有这上问题是,能不能以纯盈利为目的,比方说电力、通讯、邮局、铁路,这些网络特征特别强的行业,在一个大国很多地方做不到规模经济,必然要亏损的。所以这个改革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第四, 审慎性会计制度建设。最近财政部、人民银行对金融银行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什么叫审慎的会计制度,就是这个会计制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盈亏,跟一般企业会计制度不一样,应该能它资产里面的风险贴水正确地反映出来。现在呆账准备金制度改了,可以多提,应收未收利息由原来的两年改为一年,后来又改为6个月,现在是3个月。也就是说3个月收不回来的就可以放到表外,不能再作为税基征税。银行营业税也降了两个点,明年还要降一个点。国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在支持工农中建的改革。
第五, 资本金补充是个难点,上次我们已经补充了2700亿,现在工农中建的资本金又不够了,因为它的资产增加得很快,每年资产增加1万亿,按道理讲就应该补充800亿,但没这个钱,现在就等股份制市场筹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第六, 透明度。工农中建改革的透明度这次非常强调。我们可以注意到,中国银行的年报这次充分披露信息,工商银行在中国证券报也充分披露了自己的信息,建设银行也披露了,只有农业银行现在还没有。有多少不良资产,五级分类法是多少,四级分类法是多少,职工状况,去年亏损都披露了。现在四家银行有三家已经基本上想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走了,尤其是中国银行,做得比较好。我们原来以为得等到2005年才能准确披露,现在除了农行都做到了。你们不要小看这个透明度,这实际上也是一项制度。工农中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真实性问题。为了做到外部真实性,它首先必须做到内部真实性。总行要能知道分行的数据,他们现在内部集中数据处理,电脑控制,对外如实披露。若没有一个如实披露的透明度的制度安排,内部的真实性也是很难做到。这方面工农中建可以说做得非常好,改进非常大。现在工农中建过一两个有就经常披露自己不良资产情况、利润实现情况等。
第七, 降低不良资产。从去年以来,不良资产降得比较快,每年基本降两三个百分点。但是剥离了14000亿之后,还剩下的大概17000亿还剥离不剥离现在是个争议。有一种做法是再剥离,这样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可以尽快上市,上市以后政府卖掉股份,把现金拿回抵消不良资产。这个做法的不确定性在于无法确定股份能卖多少钱。还有一种做法是不剥离了,国家承担不起,由工农中建自己消化,那就还得八到十年才能达到上市的要求。所以现在这个问题究竟怎么办没有答案。今年整个银行业盈利特别高,高息存款已经全部付清了,新贷款的质量好转,利差比较大,近3.5个百分点,再加上整个经济好,经济增长7%~8%的情况下,银行资产每年增长14%,所以说大小银行都盈利,就是这种情况下,让他们自己消化也得八到十年。
第八, 治理结构改革。主要是处理董事会、经理和党委的关系,还有就是理顺外部监督。所谓理顺外部监督就是对工农中建的外部监督有人民银行、财政部、审计署、金融工委,这些外部监督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摆好自己的关系。
第九, 信息管理。工行和建设银行最近数据集中处理。工商银行在北京和上海建了两个数据库,所有业务数据集中处理。你今天在北京某个工商银行柜台存一笔钱,电脑打进去,当天总行就知道了。数据集中处理在管理上非常有意义,在分行没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了,没有自己的财务报表了,等于分行只不过是总行的一张桌子而已,全行50万相当于在集体办公,好多案子就不好做了,分行掌握的权力就小多了。
第十, 业务创新。现在工农中建在业务创新方面做得非常厉害。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
第一, 明确提出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这是一个转变。原来咱们国家19号文件一说金融监管,就是什么国家安全啦,宏观经济稳定啦,现在重新定位金融监管的目标。按经济学理论说,就是监管目标重新回到消费者主权理论。现在不在说金融监管是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也不说银行监管是保护国家安全稳定,没有这种说法了。银行监管就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证券监管就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险监管就是保护投保人的利益。这一点5号文件写得非常明确。
第二, 5号文件提出来适时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法>、<证券法>和<保险法>。这四部法律的修订是不是意味着混业分业有所松动,这个我们不敢说,5号文件在混业分业这个问题上非常慎重,没有写。这里面对混业分业明确最严格的是<证券法>,因为<证券法>最晚,98年7月1日才施行。当时我记得刚一实行没多久,美国就宣布重新混业了。
第三,
透明度在监管中的重要性,信息披露制度,外部审计,信用评级。这次的监管中也注意到透明度、社会中介等,也就是所谓监管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要充分利用非政府监管、自律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在监管中的作用。
第四, 明确市场退出进入的标准,提高监管的透明度。证监会、人民银行在审批机构讨论文件的时候,我们上网讨论。市场退出进入证监会都事先公报,哪一步程序怎么做必须都透明,监管不能太黑箱操作。网上讨论总的来讲反映还是比较好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最不成功的案例就是国有股减持,3000多个方案没法收拾。其它的文件讨论效果都比较好,各个公司都会充分的修改,提出意见。
第五, 健全金融机构,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与公安司法部门的协调机制,授予金融监管机构所必须的执法权限。这是5号文件一个新的提法。咱们国家金融监管是个政府行为,没有执法权。那么最近改了,公安部成立了经济二局,内部称证券局,在证监会上班,有窃听、跟踪、卧底的权力,一般的政府监管部门是没有这些权力的,但公安部有。在证券监管中,这些手段都是必要的。我们人民银行顶多有一个手段就是查账,决不能跟踪等。但这问题也有争议。法院也开始受理一些上市公司内部操作的案件,原来从来都不受理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已经不再仅仅是国务院系统这些监管部门的行为了,可能将来有的事情会通过法院来解决。最近我也看到一篇论文探讨监管与法律执行的问题。为什么监管要不完全用法律解决,这是经济学理论始终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解说就是法律的不完备性,需要监管部门灵活处理。美国在1920年以前都是法律处理的,当时垄断问题都到法院处理,后来慢慢形成了强大的政府监管部门。另一种解说就是法律执行的成本太高。
第六,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这个问题有以下这么几层含义。分业监管里面现在有争议的问题是银行监管还要不要再从中央银行分出去,也就是所谓的银监会。大家觉得证监会分出去以后效率是提高了的,所以银行监管还应该再分出去,5号文件对这个问题没有最后作出决定。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设置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统一监管模式,有中央银行统一监管的,也有其他机构统一监管的,比如英国、日本、韩国。其他机构统一监管的最典型的是英国模式,一边是英格兰银行,一边是英国金融管理局,后者不管货币政策、支付清算和外汇储备,但是所有的银、证、保、期货都归它统一监管。现在日本已经分开了,日本金融厅管证券、期货、保险、银行,韩国最近也分开了,我国台湾省也在讨论,有一些欧洲国家本来就分开的。还有不完全监管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中国属于分业监管模式。现在有这么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人民银行内部调整,就是不动;第二个方案有人说成立一个银监局,相当于外汇管理局的模式,独立监管银行,但在总行层次由人民银行副行长兼银监局局长;第三方案就是银监会,也就是再成立一个像证监会一样的机构,专门管所有的存款类机构,所有的银行、信托、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这样人民银行就专门管货币政策、外汇储备、支付清算、国库清理和现金发行;还有一种方案就是成立金融监管总署,把证监会、保监会和银行监管放在一起,跟中央银行分开,为下一步混业奠定基础。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讨论的非常热烈。关键的争议就在银行监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不应该分开。因为银行监管与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有点不一样,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本质区别在于银行创造货币,而且证券保险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说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而证券保险不是。总之在老的米什金的货币银行学框架下,证券保险是非货币单位,与货币政策没有关系。银行的外部性比证券保险大,银行与货币政策有天然的关系,比方说存款保证金制度,另外所有单位要从商业银行提现金等。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没有分开,都在中央银行内部,但是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大部分都分开了。20年以来,我们已经改了不少了,从人民银行一家改成三家了,大家对银、证、保分开监管这么一种分业监管的框架基本上比较认可了,这三年的实践,监管效果明显改善,尤其是保险业。既然三家监管,现在出现新的问题,如何协调,好多问题有交叉,原来是人民银行一家管,内部就解决了,现在比方说保险证券公司代客理财、证券基金的同业拆借、保险金转存款利率等,都涉及到了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的业务交叉。我们在研究要不要建立一种协商机制,我们现在一个季度开一次联系会,轮流坐庄,每次开半天都解决不过来,一大堆问题扯皮。1999年光一个证券公司同业拆借的问题扯皮扯了一年。现在又涉及到信托公司关门了,人民银行补偿个人保证金的缺口,补不补,怎么计算,地方政府打欠条,怎么担保等等好多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怎么样建立一个磋商机制。还有就是信息共享,现在三家监管了,但信息不共享。比方说我想调查有哪些股东同时是证券、银行、保险的股东,找不到信息。有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被银行处理了,罚了,居然跑到证券去当总经理了,证监会不知道这个人在那边已经犯了事了。所以这次5号文件规定了,要建立制度化的信息磋商机制。
再次,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在过去20年进程中,在这方面进展不大。不良资产比例非常高,比银行还高,亏损面非常大。现在有以下这么几点讨论出了结果:
第一, 机构性质。定位于为社员服务、为三农服务的社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原来定位为合作金融机构,现在合作的概念不提了。
第二, 产权如何明细。
第三,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不搞一刀切,现在有三种组织形式。一种是农村商业银行,一种是每个县统一法人联社,一种是每个乡农村信用社,也就是现在的模式。这也是江苏改革的试点的结果。
第四, 历史包袱问题。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3000多亿,现在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有当年保值贴补会的钱,有亏损的钱,有呆账等等。所以国家要改革农村信用社肯定要掏这笔钱,中央掏多少,地方掏多少,以什么形式,以税收豁免?以无息贷款?以利率优惠?我们在江苏改革的时候是给了这些政策,但江苏是全国最好的省,所以江苏的农村信用社亏损是比较少的,现在有些省亏损非常大,历史包袱非常多,怎么办?所以说这个问题也是个麻烦事。
第五, 行业组织、自律性组织和监管机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不搞全国性行业性组织,不搞全国性自律性组织,也不搞专门的监管机构,这个事情定了。不像供销社有一个全国供销总社,搞一个全国紧密性的行业管理,也不搞全国行业协会。
第六, 地方问题。地方政府将来在信用社监管中要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信用社一部分监管权下放给地方了。比方说党的领导问题、业务监督问题、领导班子问题、案件风险的处置,而且地方政府要设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也是地方政府不高兴的一点,我们现在征求意见,十个省有九个省反对,问题这么多,五十年都是你们管的现在交给我们管,不行。
第七, 信用社的性质。一方面要支持农业,又要盈利,还要达到规模经济。要把一个信用社办好得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是很难的。
第四项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我们现在是这样做的:
第一, 国债利率已经放开,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全部放开了。
第二, 同业拆借利率已经放开。
第三, 境内的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
第四, 银行贷款利率可以浮动30%,存款利率不能浮动,必须管制。
第五, 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利率。允许县以下的20个县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30%,贷款浮动50%。
下一步人民币利率改革的焦点是敢不敢全放开贷款利率,什么时候敢放开人民币存款利率,关键是这两项。这也是中国金融改革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其它改革都价格改革在前面,但唯独金融改革价格改革在后面,机构市场改革在前面。股票市场都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利率还没放开,很多外国人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利率改革这么难。这里面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在国有金融制度下,若没有很好的内部约束和成本约束,也就是说在预算软约束体制下,放开银行的价格行不行,这是个理论问题,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基本理论点。在预算软约束体制下,在没有很好的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敢不敢放开利率。或者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不是利率放开的充要条件之一,有人说是,因为如果敢利率放开,可能会高息揽储和低息贷款。现在贷款已经有利率竞争了,确实我们贷款利率已经管不住,有很多银行表面上服从人民银行的贷款利率的下限,实际上他再给你汽车等把利率降下来。尤其像四大银行这么大,又没有利润目标,预算又没有约束,把利率放开,行为会扭曲的。举个例子,现在国债利率特别低,大概只有2.1%,有人说这么低正是因为工农中建预算软约束,他存款太多了,也懒得发贷款,就买国债,越买越低。这种解释你说没道理也有点道理,他只要安全性,不要盈利性,所以使劲买国债。再加上工农中建有点垄断因素。所以说现在存款贷款利率敢不敢放开就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外部监督、大银行垄断、国有银行内部预算软约束、内部有没有健全的定价机制等等问题围绕在一起,想而知利率改革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是推翻我这个理论的人也有,为什么钢材价格就敢放开,还有很多生产资料价格都放开了,现在垄断的都是自然垄断行业,飞机啊,铁路啊,手机啊,凡是竞争类的都放开了,也没事,也是国有企业,只要敢价格放开,国有企业也可以形成竞争机制。中心的林毅夫老师有些观点和这个类似,价格放开、充分竞争,行为自然会市场化。所以说,在利率改革这个问题目前争论不休。
另外人民币的利率水平在我国目前经济比较充分全球化的情况下,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利率的问题,要考虑到国际因素,考虑到跟美元的利差。大概在93、94年时高通货膨胀时候我们利率水平特别高,当时有不少香港的老百姓把喜欢把港币换成人民币,所以人民币利率不仅受外部影响,而且影响周边国家经济。
第五项改革是关于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有三件大事,一个是混业分业,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一个是人民币可兑换。这三件事情如果能在未来五年内解决,那才叫中国金融真正的大变化。人民币还没有完全的可兑换,但这个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国际货币基金也不断跟我们建议应该可兑换了,美国、日本都在施加这一方面的压力。我们对外宣传的是两点,一,人民币可兑换没有时间表,二,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现在人家问了,究竟什么叫条件,通常说的条件就是稳定的宏观经济、完善的金融监管、稳健的银行机构、充沛的外汇储备等,而咱们外汇储备2500亿,全世界第二,中国经济最好,GDP增长7%,通货膨胀是0,这么好的宏观经济你还要什么条件?另外两项条件是不可计量的,无法以显性数量标志。所以有一种说法可兑换没有条件,很多国家现在为止找不出一个通用的可兑换的标准条件,有些国家比如俄罗斯、波兰同样在非常低的起点上宣布可兑换,也成功了。
WTO之后,我们已经对外承诺了外资银行今年开始对中国居民承办外汇业务了,明年中国企业人民币就可以存到外资银行了,2006年外资银行要以对中国的企业、个人全面办理外汇和人民币业务。如果到那个时候,还是执行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怎么能应付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
现在证监会说我们资本市场之所以不开放是因为人民币不可兑换,现在三项过渡措施CDR、QFII、QDII里面,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已经对外宣布QFII正在讨论了。资本市场真正开放指的是外国人拿着美元可不可以自由兑换为人民币买中国的A股和我们的国债,现在外国人是不能买的。还有一点是指中国居民能否拿着人民币买美国的纽约交易所的股票,现在也是不允许的。经常项目可兑换是指留学、买书、贸易等只要提供真实性证明,银行马上可兑换。而资本项目不开放,包括中资企业去国外办厂,像海尔,都得经过国家审批。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项目开放还不一样,资本市场开往只是资本项目里的一部分。
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按照IMF的统计标准,四十四个项目中我们只有九个项目是可兑换的,十五项是有一定限制可兑换的,二十项是经过严格管制的。可见我们在逐步地走,可能过一段时间开放几个项目。咱们国家走的是项目逐渐开放,不像有的国家走的是数量逐渐开放。台湾当年可兑换就采取的是数量控制,5万美元,10万美元,100万美元。
我们在考虑可兑换的时候要考虑到独立的货币政策,
因为我们和其他小国不一样,中国一定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有名的克鲁格曼三角,一个国家在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和资本的充分流动这三个目标只能达到两个。咱们举香港的例子,香港是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盯住美元,但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美国调利率他必须调。中国如果资本项目放开,要么汇率稳定就不要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利率就不能自己定,要是想自己决定利率,就得放开汇率,用汇率充分的浮动来调节资本的流进流出。中国政府就得考虑了,是要利率独立性呢,还是要汇率稳定。就是说利率制度、汇率稳定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克鲁格曼三角这个理论框架下要做很多的分析。有人说肯定要独立的货币政策,因为中国的经济周期不可能跟美国、欧洲一样,利率不能跟他们走。那人民币利率就得全放开,就得经受住汇率的大幅浮动。经济中心的易纲教授有个点角解的观点,认为三角的极端中间有过渡阶段,这正是很多经济学家否定的观点,比如萨缪尔逊就坚决认为没有中间阶段。易纲的意思就是说汇率可以半浮动、利率可以半独立、资本项目可以半开放。但是最起码,大家已经充分证明克鲁格曼三角是必然成立的。
人民币可兑换对亚洲货币格局要充分考虑。人民币已经占了蒙古市场流通的30%左右。不丹的贸易统计是以人民币作为标准的。世界上有两种货币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美元,一个人民币,境外流通比较多。而且这两种货币往往是赌场、走私的重要工具,伪造的也特别多。所以尽管人民币不可兑换,但人民币的流通在亚洲货币格局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欧元之父蒙代尔教授一直在说2008年奥运会时候人民币必须要可兑换,另外亚洲在人民币可兑换之后就可以开始讨论“亚元”的事情。我估计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亚元”的。非洲首脑会议最近取消了,成立了非洲联盟,成立当是就有非洲央行筹备组成立,他们打仗打得一塌糊涂现在都开始讨论货币统一。看来人类货币统一也是一种趋势,自从欧元这个案例出现以后,它确实能够大范围地减少交易成本,这个你不得不承认。
随着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我们人民币可兑换已经逐步放松了,比如在购汇方面放松了限制。一些企业现在可以建立自己的现汇账户。
人民币汇率制度大家争议也比较大。我个人认为这与可兑换是有关系的,要是准备可兑换,再准备支汇率制度,如果不想可兑换,那汇率制度保持现状就行了。
第六项改革是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中国的银行市场结构比较特殊,是四大家,我们现在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有3家是江苏的农村商业银行。银行大小现在有规模经济差异、信誉差异,中小银行非常有意见,认为四大家垄断势力太大,尤其是网络、支付清算等。
中小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基本解决了,剩下大概60家,业务也变了,不能再办存贷款业务,不能再吃利差,只能做资金委托。信托的定义将来有点类似于私募基金。最近信托突然火起来了,就是因为上海的外环铁路,北京的商业CBD,把楼盘弄成信托,无形中把信托产品债券化,是固定收益率,而且年利率还高达4%~6%。但无论如何,信托公司整顿后,这个行业的业务方向基本上明确了。
城市信用社大概只剩下100来家了,既不成为商业银行,也不变为农村信用社,还仍然保留城市信用社。
最近有重大突破的中小商业银行,个人可以入股了,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新批了,我们大概好几年没有新批的城市商业银行了,外资可以入股了。
我们还有一些课题在热烈的讨论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不少人认为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应谨慎实行。
比如金融改革与金融腐败。我们还专门请了世界银行的专家来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按道理讲市场化改革的国家腐败指数应该下降,但是中国随着金融改革的进展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始自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波之所以多是因为金融腐败严重。亚洲国家金融腐败非常普遍,关系贷款、家族控制、关联交易、贷款收回扣,都非常普遍。
再比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中国改革20年了,直接融资的比重始终上不去。到现在不到10%,这么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还是间接融资,并不是因为政策导向,这问题很奇怪。
还有关于渐进式改革,现在有人对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最大特点是有困难绕着走,留下一大堆历史遗留问题。有人说进程太慢。
我再简单地讲一下金融市场几个方面的观点。
国债市场现在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是统一监管,究竟国债市场是证监会监管、财政部监管还是人民银行监管,现在比较复杂,发行市场财政部管,银行间市场人民银行管,交易所市场证监会管,同样的国债市场至今没有统一。而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还是市场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是发行者,人民银行自己还是交易者。第二是统一托管,现在国债统一托管还是没做到,中央国债登记公司实际上对两个交易所没有约束,没有一级监管。第三理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统一,现在两个市场会员进入交易规则都不同。第四个争议问题是国债衍生产品到底搞不搞,大家对国债期货还是有一点害怕。国债利率已经市场化了,没有保值贴补这些因素了,有人认为国债期货可以搞了。
同业拆借的遗留问题是银行间强制性网上交易市场能否维持。现在场外拆借还是视同违规,必须网上交易。还有人提出证券市场专业融资公司可不可以搞,我们说这个不行。另外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垄断问题也受到很大批评。
企业债券市场问题也很大。最可笑的是当时88、89年发行了很多企业债券,到期后老百姓去兑付,企业没了,破产了。第一个问题是监管制度。现在企业债券计委管发行,人民银行管利率,证监会管上市。一年就发行那么几支绝对没有风险的企业债券。还有关于发行方式的问题,究竟是按照股票的发行方式呢还是类似于额度发行呢,现在有争议。第三问题就是评级制度,评级市场很大,我们国家有很多评级机构,但不是很公正,大的银行评级还是找国外。这对债券市场约束非常大。
票据市场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票据统一登记查询系统,建立全国性市场票据市场的基础,还要建立专业票据公司,能不能发行真正融资性商业票据,贴现利率应该放开。
股票市场有以下这些问题。一个是国有股减持,第二是二板市场,第三是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第四是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第五是公有制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第六是政府与股票市场隐含担保,第七是股票市场监管与股票价格。这些问题既有操作性问题,又有理论问题。
内容大概就是这么多,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
提问1:刚才您讲到个人和外资可以参与商业银行的持股,我想请问一下是否限制为外资机构还是可以是境外身分的自然人,持股比例有没有上下限?第二关于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参考境外经验,一般可以做到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否可以一步做到完全市场化的价格?
回答1:中小银行外资引入是有一定政策的。首先外资的总比例不能超过25%,超过的话这家银行就不是中资银行了,就变成中外合资或者外资银行了。其次外资单一股东不能超过15%。第三外资可以来自银行、战略投资者,没有说是自然人的,大部分是国际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我们国家不存在市场化的价格问题,只是国家认定金融控股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合法化。
提问2:我想请问一个关于香港联系汇率的问题。两天前,标准普尔调低了港币的前景评级。如果港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脱钩,对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有何影响?央行会不会拨刀相助,支持港币的稳定?
回答2:香港联系汇率可能是货币局制度中运行的比较长,也比较完善的制度了。现在中央银行任何官员不准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说任何评论,这是我们的一个纪律。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提问3:我想请问一下对不良资产的二次剥离会产生多在的道德风险?
回答3:对呀,这就是很多人不同意的一个主要观点。世界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匈牙利,剥了一次又剥离,最后把银行剥没了。有人觉得上一次剥离已经造成了道德风险,就是企业不还贷了,造成银行贷款政策也放松。有人就反对再次剥离。工农中建本身当然愿意再次剥离,认为政府应该承担一些。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决策。
Tags:谢平,中国金融改革新进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