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经济研究论坛 >> 正文

“第三届中国财政学论坛(2017)”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9/20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财政学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武汉大学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国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平台。第三届中国财政学论坛于2017年11月4—5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参与主办。本届论坛主题为“财税政策助推供给侧改革”。来自国内数十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近200多位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财经研究》、《财政研究》、《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税务研究》等多家杂志社的编辑参加。我们对其中部分论文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本次论坛召开时值上海财经大学百年校庆,论坛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丛树海作为主办方代表,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一百年来的坎坷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对中共“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解读,重点引用了十九大报告涉及的三个主要关键点:首先是经济新常态下,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其次是供给侧改革,要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最后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和税收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建立权责明晰、财力协调和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实现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财政管理制度。
    论坛主旨演讲由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高培勇研究员的主题演讲是“把握好财政政策的若干重大变化”,他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政策框架、大不相同的形势判断、大不相同的政策含义及大不相同的实施机制,特别是从积极、赤字水平、投资支出、减税降费四个方面剖析了新时代的政策含义,并以6个数字阐述了201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最后,他作了两点小结:一是须全面转变理念、思想和战略;二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各级政府如何全面转变理念、思想和战略。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教授介绍了从帕累托效率理论到财政联邦主义中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化,并根据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提出了新市场财政学,进一步论述新市场财政学的“三观”——国家观、市场平台观和政府参与观。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教授就财政学的发展提出了他的思考。马骁教授指出,财政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财政学科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总是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总是依赖知识生产的有效组织。中国财政学应该做怎么样的调整,既要符合财政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也要根据中国财政问题研究的需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就当前税收热点问题提出了三个“背离”,即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背离、微观税负与宏观税负相背离、企业发展与税收负担相背离,并利用理论与数据对于这三个“背离”进行了分析与解答。
    第一场圆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郭庆旺教授主持,会议主题为“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财税改革新动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院长胡洪曙教授首先发言,对十九大报告中的财税改革问题提出了思考,对报告中提到的加大生态保护的财税政策设计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浙江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李永友教授以央地关系和政府间垂直失衡为视角对十九大报告中的财税改革稳态发表看法。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院长刘小川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有关财税的主题可以分为制度和问题两大方面。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仲芳教授认为,财政改革也要适应和助力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孙开教授认为,应该从政府间的纵向政体关系入手来解决横向的区域和结构失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教授就三个具体方面的变动做了解读:其一是改革速度要提升,其二是财税具体领域改革的次序做调整,其三是具体改革领域的目标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继承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税改革原则性的规定和提法,现在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把现有的财税改革方案落实。
    同时进行的第二场圆桌会议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教授主持,会议主题为“财税学科人才培养和建设体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卢洪友教授从财政学关注的内容入手,指出财政学应该更加关心财政公平、环境财政与绿色发展、人口老龄化和财政可持续性以及财政在创新发展中的作为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吕冰洋教授指出,财政学要加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使得财政学对于治国理政的理解更为深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认为,目前财政学的研究中,应加大研究财政思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主任封进教授、南京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李林木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海涛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主任童锦治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朱为群教授分别从各自的视角谈了财政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各自对于这些问题的见解。
        一、 财政理论与政策
    财政理论与制度是财政学学科的重要基础。浙江财经大学王春元就中国财政体制的垂直失衡问题的测度做了报告:当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间存在缺口时,地方政府会对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债务收入产生依赖,从而软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储德银教授和迟淑娴合作的研究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人均GDP增长率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谷成教授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政府间税收划分问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方红生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2007年后中央公共财政收入集中度持续下降。
    同样关心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学者有好几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琳的研究指出,中国财政存量资产存在高速膨胀的问题,尽管中央政府持续出台系列文件大力整治,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金戈教授研究了长期增长中的最优政府间转移支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张凯强使用国家级贫困县资格划分的政策实验,分析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吕冰洋教授在论文《蛋糕怎么分:中国财政分权的重要指标》中,从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测算的重要性及其作为财政分权指标的合理性出发,对各级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进行了测算,并着重介绍了其测算方法。结果显示: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各级政府占比大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中央政府、县级政府、市本级政府和省本级政府,税收收入的分配关系也与此一致。
    上海理工大学吉黎博士《官员变更、政企关系与企业补贴》一文探讨了官员变更对企业补贴的影响,通过1998—2007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市级领导数据库相互匹配,验证了当官员变更发生时,会导致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获得的补贴数量。该文有助于我们理解不确定性对微观企业的影响。
    北京大学刘宇泽博士的论文《费用、财政补贴和供给诱导需求——来自公立医院数据的实证证据》发现:财政补贴能够降低医生的供给诱导需求,减少医疗服务提供量,导致医疗费用降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田彬彬在《最低工资标准与企业逃税》中探讨了当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变更后,对于企业行为的影响,并使用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了假说验证。研究发现,当一个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后,企业的逃税行为呈现倒“U”型的关系。论文进一步从若干可能的机制上讨论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后,企业逃税动机发生改变的原因。
    复旦大学杜莉教授在《开发区税收优惠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一文中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使用1998—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运用地理边界断点的方法研究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刘金科博士的论文《税收激励、风险投资与企业创新》认为尽管我国风险投资的体量庞大,但创业成功概率整体偏低。该文考察了我国税收政策对风险投资活动的影响,提升创业投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税收激励能提升企业的风险投资水平和创新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彭飞博士报告的论文《税收激励、企业规模与劳动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探讨了增值税减税政策能否为收入分配改善注入新的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资本抵扣的增值税税制设计会导致劳动要素相对成本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的减税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恶化劳动收入分配。
    复旦大学刘宇博士和上海财经大学范子英教授合作的论文是《加速折旧的税收激励能否提高企业投资?》。该文研究加速折旧的税收激励政策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发现2014年国税局颁布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投资、总产出及纳税总额。但是,该政策仅在税收征管力强的地区,离省会近的县,以及由国税局管辖的企业有显著效果。该文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中央监管较弱的地区,地方与企业已经进行了相应的纳税调整,从而降低了税收激励的政策效果。
    北京大学聂卓博士的论文《高税收会导致高排污吗?》,考察了增值税负担对于企业排污行为的影响。增值税和污染物处理是工业企业面临的两种主要成本,在税收征管和排污监督难以执行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倾向于通过避税和超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来缓解成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安苑博士报告了《融资成本、政策性扭曲与资源配置损伤——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退出行为的实证》一文,该文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信贷资源的周期性错配特征,考察了经济下行期融资成本因素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损伤效应”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燕武博士的论文《中国地区间政府支出乘数差异及其解释——基于工业企业区域分布视角的研究》,对政府支出乘数问题进行讨论并基于199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VAR和累计折现乘数式子,测算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支出乘数。
    华中科技大学胡明生博士的论文《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税收遵从的影响——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以最低工资标准政策为切入点,解释了最低工资标准对微观税收遵从影响的直接和间接渠道。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标准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纳税遵从度,而且员工薪酬和工会监督分别作为直接和间接渠道影响了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北京大学李越博士的论文《企业捐赠提高了税收激进性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利用2003—2014年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捐赠与企业避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厦门大学冯俊诚博士的论文《名义税率调整、税负和企业发展——来自西部大开发的证据》,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采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双重差分方法,对名义税率调整和实际税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李林木教授的论文《税费负担、创新能力与企业升级——来自“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经验证据》,则考察企业的税费负担是否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并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浙江财经大学赵海利教授报告的论文为《财政补贴力度、时点选择与企业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证据》,该论文从财政补贴力度与时点选择两个维度入手发现:加入时点因素之后,财政补贴并未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在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较高时,财政补贴向企业释放了正确的引导信号。厦门大学梁若冰教授的论文《纳税大户、议价能力与环境污染——中国财政激励的新证据》,从纳税大户污染效应角度,解释财政激励在中国环境治理瓶颈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傅虹桥博士报告了论文《医药价格管制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影响》,该文集中考察2002年县级公立医院的医药价格改革中药物零加成政策的影响:利用由该政策所产生的跨期和横截面维度上的变化,基于中国1880个县医院层面的数据发现,药物支出下降,基本医药服务的支出上升;这一改革导致了医疗检测费用增加,总支出稳定。
        二、 税制改革与地方债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对税制的不断完善一直都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营改增”更是近年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事件。多位学者在本次论坛上汇报了各自关于税制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外经贸大学周波博士对中国车辆购置税的税收归宿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其《中国车辆购置税的税收归宿》一文中,利用车辆购置税政策调整的机会,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车辆购置税税负归宿。营改增方面,北京大学张宁川博士的论文《营改增、投资质量与要素选择——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通过三重差分法,以我国2009—2016年上市公司为例,发现营改增政策确实促进了企业投资,但投资质量下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计宝博士的论文《营改增促进企业创新吗?——基于一个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用专利度量企业的创新产出,将中国2012年开始实施“营改增”的税收政策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征税方式的改变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实施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代表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在有效提振宏观经济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存量也急剧上升,财政风险有所显现。在本次论坛中,部分学者就地方债务和财政风险问题进行了讨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孙琳博士在《财政分权程度和债务风险控制:基于记账基础选择视角》一文中,利用32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了记账基础选择、财政分权和债务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分权程度的增加会加大债务风险水平,而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会弱化财政分权对债务规模扩大的影响,这一改革与财政分权的协同效应对债务风险水平会产生抑制作用。
    首都经贸大学黄春元博士的论文《地方债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验证》,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对地方债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文运用地级市债务数据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地方债务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同时,区域差异会影响地方债务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债务平衡点要晚于西部地区。这意味着国家出台政策控制地方债务时不宜采取“一刀切”做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祁毓博士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其论文《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来自地级市和微观个体的证据》利用预算公开和实地调研获得的地方债务检测系统数据,识别和评估地方政府债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收入效应,过高的债务规模显著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其中尤以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为明显。从传导机制上看,以“贷款为主、市政建设为主、间接税为主”的债务融资、使用和偿还机制,影响公共债务的再分配效应。
        三、 基础设施与PPP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债务并非是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唯一的资金来源。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土地出让收入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PPP成为目前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融资来源。相关的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中对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马光荣副教授在《大推动与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来自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证据》一文中评估了大规模区域政策的效应。该文通过区域断点设计的识别策略,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中央财经大学赵文哲副教授在论文《基础设施投资、负债与土地供给》中以地方政府收支平衡为逻辑基础,描述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常规增长、地方政府负债和土地供给之间的关系。论文以基础设施投资在地方预算中的比重为解释变量,发现土地供给与这一比值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北京大学刘冲博士讨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其论文《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基于竞争和资源配置的视角》利用高维度的全国交通路网分布图,估算了我国331个城市两两间的最近运输时间,进一步得到每个城市的市场可达性指标,全面衡量了交通基础设施引致的成本降低、市场扩张及竞争加剧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市场可达性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谢贞发副教授在其论文《中国式地区间工业地价引资竞争问题研究》一文中系统回顾了中国式地区间工业地价引资竞争问题。论文使用传统的财政分权、税收竞争理论等类似于“竞次到底”的区域税收理论,解释中国式城区间工业地价引资竞争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另一视角对中国式地区间工业地价引资竞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使用中国的数据对理论进行验证。
    中山大学张莉副教授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其《地方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行为分析》一文中首次获取了中国土地市场网上的土地抵押数据,并通过收集地方融资平台名单,对比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和一般土地抵押信息,发现地方融资平台的土地抵押,无论在评估金额、抵押金额和抵押率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融资平台。
    在分论坛结束之后,范子英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和优秀论文颁奖。《经济研究》张永山社长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并对未来的财政学论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经过专家投票,论坛评选出了三篇优秀论文,分别是,傅虹桥:《药品费用控制政策的预期与非预期效果:来自中国医药价格变化的证据》(合作者:李玲,Winnie Yip);刘宇:《加速折旧的税收激励能否提高企业投资?》(合作者:范子英);马光荣:《大推进与政府推动的工业化: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研究》(合作者:贾俊雪、秦聪、王丽艳)。

Tags:“第三届中国财政学论坛(2017)”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