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经济学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经济学 >> 工业经济学 >> 正文

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阶段

http://www.newdu.com 2018/4/4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黄群慧 参加讨论

    ▎从工业化进程认识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提出的制造强国战略,应该放到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来认识。近年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经济现代化国家,是众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个伟大梦想。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已经快速地走过了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研究表明,进入到“十二五”以后,中国整体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但是,从工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零部件生产、所处全球价值链环节、高端产业占比等各方面衡量,我国的工业是大而不强的。工业化后期对中国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而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既是技术创新的来源方又是技术创新的应用方,可以说,没有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整个经济就无法实现转型升级。因此,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变是中国深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梦想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看,近些年发达工业国积极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其“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推出一系列的规划,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潮流,适应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不断强化其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优势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等等。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这种以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为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历史机遇。从挑战来看,由于我国工业大而不强,虽然我国工业有低成本优势,但工业现代化水平还远落后于世界工业强国,我国工业主要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中低端,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先发优势、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端位势,形成对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替代和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高端下压态势,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从机遇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新工业革命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和指明了发展方向。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具有了抓住这次新工业革命历史性机遇的产业基础条件。同时,我国具有规模超大、需求多样的国内市场,也为新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因此,在新工业革命这种世界工业化新趋势下,我们需要在分析新工业革命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前提下,制定出自己的制造强国战略,这既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工业化趋势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10年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国际竞争性的战略规划文本,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高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图。该规划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重点,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通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明确未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制造强国战略不断深入推进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作为制造强国战略第一步行动纲领的《中国制造2025》,其全面实施的前提是细化的规划体系和支撑政策。在2015到2017年的两年间,各相关部委分别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绿色制造五大工程的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的两个专项行动指南,医药工业、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的三个产业发展指南以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另外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政府聚焦五大工程和重点标志性项目,用试点突破为全面推进奠定基础。比如,国家级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国家级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论证,各省市建立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的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迄今为止,规划体系全部发布,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政策体系也日趋完善,试点示范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阶段正在到来。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部署阶段,制造强国战略对于制造业发展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已开始显现。一是制造业发展的整体环境逐步改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理念日益普及,形成了重视制造业、振兴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深入使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条件逐步改善。二是一些重大的制造业创新成果取得突破。比如,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款柔性复合工业机器人、并实现了年产50台生产能力、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世界最大单体射电望远镜建成、世界最大基因库投入运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交会对接、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等等。同时,还启动了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无线移动通信、核心元器件、高档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一批重大专项。三是极大促进了经济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在整体经济趋缓、工业承受下行压力的背景下,2015年和2016年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制造强国战略提出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明显。
    ▎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原则,无论是政府制定的“1+X”规划体系,还是十大重点领域技术线图,政府都发挥的是引导的作用。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上,放在培育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上,要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和降低成本方面营造良好环境。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和废止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针对切实的前沿技术、新兴技术和中小企业的创新领域可以采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的扶持性产业政策。
    二是坚持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一方面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十大战略重点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寻求突破发展,为整个制造业高端化奠定技术、材料和装备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及其引起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要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创新创业”三大政策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和快速转换。
    三是坚持各类制造企业共生共荣、协调发展。在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大中小制造企业共生共荣、各类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以提高智能制造的水平为主攻方向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仅需要大型企业集团支撑,还需要培育一大批智能制造应用水平比较高的中小企业,因此创造有利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智能水平提升十分重要。
    四是坚持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弘扬工匠精神相结合。持续创新、不畏风险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精益求精、专心致志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要义。制造强国战略建设,既需要持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这种持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的保证,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制造业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一个制造强国,既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也要有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业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一种精神或文化的培育,往往要经历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法律制度相互作用的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与完善激励制度相协同。当务之急是,一方面要切实解决“脱实向虚”导致的“虚实失衡”结构问题,使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和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设计,这既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等能够激励企业家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制造业创新发展上的体制机制,又包括职业培训体系、职业社会保障、薪酬和奖励制度等在内的激励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制度体系。
    
    

Tags: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