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唐红丽 实习记者段丹洁)6月3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上,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谭小芬主编的《全球金融治理报告(2015-2016)》正式发布。张礼卿就全球金融治理问题以及以G20为主要平台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作用等发表了观点。他表示,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对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从制度层面进行必要的重构仍是当今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张礼卿从如何评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如何建立健全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及对现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机构进行改革等八个方面提出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的问题。他表示,通过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对全球货币事务和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协调,维护全球货币和金融的稳定和公平,进而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等各领域健康发展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维度。伴随着对外金融的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实现,借助G20峰会、IMF改革进程、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银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峰会、“一路一带”倡议等国际性和区域性安排,中国正在努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海红重点论述了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她提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东亚区域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区域金融合作包括区域流动性机制、开展区域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以及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中国及其东亚邻国在清迈倡议(CMI)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成果,但是区域金融合作仍然不令人满意。由于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纷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迟缓,强化了新兴市场国家采取自主行动的意愿。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都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要求提高话语权、改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的诉求。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分析了负利率能否治理通缩的问题。他认为,负利率政策克服了零利率下限制和流动性陷阱,顺应了潜在经济增长下降、自然利率下行的趋势。但是,目前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通货紧缩是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临时的流动性问题,单纯依靠负利率政策,效果是值得怀疑的。管涛建议,要重视负利率政策的负溢出效应,在危机应对中需防止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负利率政策对于通货紧缩治理可能并非对症下药。而结构调整比经济刺激更重要,同时各国央行还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及相关政策建议。他建议,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支持性外贸政策,央行通过不定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经常性的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增加对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的供应,优先采用“降准”工具,而非“中期借贷便利”(MLF)或“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类“再贷款”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将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停滞、分化、动荡与碎片化四个关键词。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2%。无论在发达国家内部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内部,都存在着经济增长苦乐不均的现象。美联储加息的时机与节奏存在不确定性,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并可能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持续资本外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个别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等问题。此外,在WTO等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之外,目前有关国家正在积极构建区域化的贸易投资体系,而这些体系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从而使得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遭遇挑战,未来国际贸易或投资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明显上升,这可能影响到中国跨境贸易与投资增长,近期英国脱欧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苟琴指出,中国国际资本外流的态势主要与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升温、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加息预期、全球避险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国内经济放缓、资本外流等内部冲击以及美国加息预期等外部冲击,中国需要有序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国内金融体系监管。
Tags: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在京举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