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北京官方计划借鉴新加坡和伦敦等城市应对交通拥堵的经验,以收取“拥堵费”来改善路况。这项消息在网络上引来大批中国网民关注。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网站5月31日综合中国媒体的报道称,北京环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门在北京政协的“雾霾治理协商会”上表示,当局已初步制定交通拥堵收费的政策和技术方案,目前正进一步对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此外,当局也将借鉴新加坡的“按通行次数收费”、伦敦的“按区域收费10英镑(约合96元人民币)”等城市经验。
报道称,新加坡早在1998年开始推行公路电子收费(简称ERP)制度。与人工系统不同的是,ERP可让当局根据公路的拥挤程度收费,拥挤情况较严重收费较高。伦敦则在2003年效仿新加坡,启动了比新加坡更贵的公路收费制,结果伦敦市中心的车流量下降了三成。
报道称,对于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标准,中国专家认为应参考国际惯例,按通过区域范围和通行次数两种方式征收拥堵费。
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保华指出,新加坡是一个典型例子,收费制落实在一个区域里,其规则是按驾车者通行的次数进行收费。
报道称,国际上有一项通行指标:人均交通成本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超过8%。
以北京市收入计算,在北京的用车成本约每年4000元(人民币,下同)。以在北京东北二环上班为例,一周可以有四天开车上班,一天30元的停车费计算,一年开车上班的停车费就是5760元。仅这一项,已远远超出上述的平均用车成本。
对此,毛保华说:“像北京目前的市民收入水平,我觉得它(拥堵费)实际上(应该在)每天20到50元。”
他也强调,收拥堵费旨在解决老百姓交通出行难的问题,并平衡道路交通的结构。
收取拥堵费的消息引发中国网民热议。一名支持的网民说:“(拥堵费)收得好,现在私家车太多,出行强度太高。三环以内每天收80元合适。”
但大批网民则表示强烈反对。有网民写道:“这是赤裸裸的抢劫!……交了拥堵费如果还是拥堵,怎么办?这个钱能退吗?”
据香港《商报》网站5月26日报道,北京启动研究征收拥堵费政策以缓解大城市交通病,网络调查显示,该项政策的支持率仅有三成。北京市交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容军5月25日表示,开征拥堵费作为经济调控手段,涉及面非常复杂,多个方案尚处在前期研究之中,在两三年内可能都难以推行。他称,北京近年私家车出行比例并未显著减少,反而以自行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慢行交通占比却大幅下降,北京将从降低需求强度着手,在年内就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立法,5日制尾号、重大国事外事活动单双号临时限行等措施率先纳入地方性法规。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15年12月曾报道称,北京2010年第一次出台28条缓解交通堵塞措施的时候,就提出了拥堵收费的设想。
2015年9月,北京交通大学承接的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课题《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法律制度研究报告》结项。报告提出,仅对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中心区实施收费,通过分析交通流量还确定征费空间区域和事件范围,考虑对周边地区可能造成交通量剧增的影响,应该以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为基础,向前后延伸收费,节假日免费。
另外,还应该对不同时间进入不同收费区域的不同车辆计算不同的收费率,在这一基础上给区域内的居民适当的低收费标准,具体价格可以通过听证会和公众调查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