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产业经济 >> 汽车 >> 正文

均胜靠收购还能走多远

http://www.newdu.com 2018/4/10 北京商报 蓝朝晖 佚名 参加讨论

  近年来,均胜电子在海外的收购动作相当频繁,尤其是去年11月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收购高田气囊各区域子公司后,均胜电子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内对均胜电子的评价是:“这家中国企业虽然没有特殊技术优势,但擅长收购,通过各种类型的零部件实现了增长。”目前看来收购也不能成为这家企业的优势,成也收购,败也收购。

  4月8日,均胜电子再次发布补充公告,明确表示,高田气囊交割后存续业务而引起的赔偿,均不由买方承担。

  不过,这纸公告并没有打消业内对均胜电子后续发展的担心。有声音认为,接管并运营一家全球品牌将面临诸多风险,高田安全气囊事件所导致的汽车召回量在全球汽车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均胜电子也有可能会受到拖累。

  作为国内一家汽车电子供应商,均胜电子从2009年开始实施并购战。回顾均胜的收购历史,2009年并购上海华德,2011年并购德国普瑞。2016年6月,均胜收购了美国百利得。

  实际上,从美国百利得的收购开始,均胜已经走得很艰辛。百利得是一家美国文化的全球企业,而在千辛万苦甚至不惜以9.2亿美元完成对百利得的收购后,趾高气昂的均胜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百利得的业务插手干预过多,造成与百利得管理层的矛盾。随着百利得原总裁的辞职,整个百利得的发展并没有像均胜的预期。在苦寻不到合适的继任者后,均胜只能赤膊上阵,派出均胜电子的总裁临时接手管理,在其管理下,百利得不仅财务状况并无起色,而且随之而来的对公司中高级管理队伍的清理更是激起大量纠纷,涉事员工已经在美国通过律师走法律程序。

  以百利得为主体对高田的收购,均胜也是骑虎难下。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中国,均胜收购高田对中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影响不会很大,既不会改变高田在中国市场的形象,也不会改变延锋百利得在中国的业务现状。“高田危机涉及面广,不单单是钱可以解决的。”

  其实,跨国并购的最大变数就是管理难题。后续均胜走向如何,是被收购拖入泥潭还是壮士断腕?把企业的发展赌在收购上,而企业本身的管理能力、国际化都跟不上,这几年失败的案例太多了,希望均胜不会是下一个。

Tags:均胜靠收购还能走多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