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花这么多外汇去进口整车,为什么我们不跟人家搞合作自己来生产?然后国产化带动了整个汽车工业,当时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没有人想到什么‘用市场换技术’,没有这个想法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提出的这样一个说法”,张绥新说。
回望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40年的非凡历程,作为来华合资合作的典范——大众汽车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周,在采访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公共事务的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时,他所谈到的几个细节和一点澄清,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公共事务的执行副总裁张绥新博士
细节之一:对于国产化,中外双方初期在理念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张绥新举例说,上汽大众(当时称上海大众)刚刚开始做国产化的时候,有一个很年轻的德国工程师,作为国产化部门的工作人员领着一个工作小组来到贵州某高精尖军工企业,这是政府部门推荐的为桑塔纳配套企业之一。一位白发苍苍的总工程师出来接待,这个老先生是那个领域泰斗般的顶级人物,做博士导师的导师都绰绰有余。但是面对面地谈完这个项目,年轻的德国工程师不得不做出拒绝的决定,他说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面对德高望重的中方总工程师)非常紧张。
张绥新分析道,也许人们都会问:那么高端的一个企业,为什么不能给桑塔纳配套啊?原因是他们做的产品大都是一次性的,把导弹放上天,一次性就结束了。 其中的零件可以一个一个地配,最后总能配到成功的。但是,给汽车工业配套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需要同样的零件、同样的质量,不能够产生任何差错。而且在10年以后,即便这个车型停产了,零件还得要保证供应,且不能发生任何问题。所以,这两种企业的管理结构、流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桑塔纳轿车
细节之二:中德企业和员工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差异,张绥新认为:“这确实是需要大家互相沟通,慢慢培养,比如对国产化的理解,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他娓娓道来。
在一汽-大众工厂建设的时候,某个环节需要安装一个配电箱。一位德国工程师要拿一个水平尺量一下配电箱里边的一条电线是不是平的。事后有中国员工问有这个必要吗?为什么你要这么做?这个德国工程师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他师傅就是这么教的。“由此,德国员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也在合资企业的职工队伍里贯彻下去,变成每个人血液里边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在一开始确实有难度,但是现在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他说。
细节之三:在知识产权意识与保护方面,张绥新认为,中国是从 2000 年前后开始真正地意识到知识产权问题的,在此之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他清楚地记得曾经处理过的一个事情。当时,在桑塔纳的配件市场、售后服务市场中,正规的配件最多只占20%,而另外80%的配件,甚至连刹车片这些至关重要、涉及人身安全的配件,都不知是从哪儿来的假冒伪劣产品。大众和上汽大众一起成立了一个“联合打假工作小组”,去追查这些东西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最优先要追查的几个零部件中就有刹车片。工作小组追查到浙江某一个偏僻的小村里,发现了一个小作坊在做桑塔纳的刹车片,让人瞠目结舌。“我们立刻求助于当地的警察和执法部门,在他们的配合下,工作人员把生产设备送到像炼铁厂这样的地方,眼看着销毁以后才离开。执法部门挺配合,但是人家说不能为我们无偿地提供服务,要求我们付钱。我说付,没问题,只要能把窝点打掉就行。但是,你今天毁了这个,明天又会有其他的出现。这个小组成立了好多年,效果很不令人满意”,他说。
张绥新说,据我所知,知识产权在中国加入 WTO 谈判里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后来才开始得到重视, 并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这些年的情况已经和那时候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许多地方还都存在这个问题,现在部分企业仍在搞山寨版、侵权,这样的问题还并不少见。
张绥新强调,目前,中国已经从技术上跟随,进入到了创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中国自身的利益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该是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彻底地把这个问题消灭掉,恐怕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一点澄清:最后,在被问到,之前,有一个所谓“市场换技术”的说法,请问张绥新博士是怎么看的?
张绥新说,所谓的“市场换技术”这个说法,我和当年参与制定政策的许多中国汽车业界老前辈了解过。他们告诉我,并没有“要用市场去换技术”这么一个提法,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场对于轿车多年来被压制的需求突然间爆发性地增长,有公开进口的、 有走私进口的,每年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辆。
他继续说,当时,国家的外汇非常紧张,如果每年进口这么多车,这个外汇算起来完全可以投资一个, 甚至好几个汽车工厂。这个时候国家就想,与其花这么多外汇去进口整车,为什么我们不跟人家搞合作自己来生产?然后国产化带动了整个汽车工业,当时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没有人想到什么“用市场换技术”,当时没有这个想法的,也不知道什么人提出这样一个说法。
张绥新认为,如果当时没有合资企业,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的话,怎么会有中国现在的汽车工业?至少要晚20年吧。有关这个说法的讨论,老实讲我听了很不舒服,也不赞成。这种讨论确实给中国外商投资等等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也有引入外资,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等等的倡导。 所以,这个讨论大概已经结束,没有人再去讨论它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宇星)
相关阅读:
合作、标准、本土化 张绥新谈大众在华成功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