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系现预亏王海外并购频拖后腿
“低油价的新常态,已让公司面临异常严峻的生产经营压力,这次会议我们探讨的是公司的存亡问题,能不能活下来的问题,在这件大事面前,请所有参会领导认真思考,如何为公司求生存谋发展作出贡献。”近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召开2016年领导干部会,公司掌门人、董事长杨华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地对台下上百名干部们说。
在低油价的环境下,三桶油之一的中海油亦未能幸免,这家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近年来陷入持续的提质增效、降本扭亏的生死存亡之战。
当前正值半年业绩预告季,中海油旗下的5家上市公司,中国海洋石油(00883.HK,以下简称“中海石油”)、中海石油化学(03983.HK)、山东海化(000822.SH)、中海油服(601808.SH)和海油工程(600583.SH),其中有4家业绩预告变脸。
中海油服因上半年预亏84亿元,一度被公众称为A股“预亏王”,这家亚洲最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于8月1日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函件时表示,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公司受此影响并按相关规则做了减值。
事实上,此次让中海油服陷入持续亏损的就是其位于挪威的Awilco Offshore ASA公司(现更名为“COSL Drilling Europe AS”,简称“CDE”或“CDE集团”)项目,有约34.55亿元计提商誉减值。
除了CDE项目,中国海油位于加拿大的尼克森项目近来也陷入持续争议中,这些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
今年6月29日,审计署在其官网披露了多条关于中海油的审计问题,其中涉及海外资产收购,投资等多方面。即使如此,这些依然无法动摇这家巨无霸石油央企国际化的步伐。
“中海系”大半亏损
低油价的趋势下,中海油旗下的上市公司,日子实在不好过。
最新公告显示,7月28日,中海石油发布盈利预警,今年上半年净亏损约为80亿元,同比盈转亏。去年同期,中海石油盈利147.33亿元。外界注意到,这是中海石油2001年上市以来首度出现亏损。
中海石油系中国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亦系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集团之一,主要业务为勘探、开发、生产及销售原油和天然气。
中海石油是中海油总公司的主要业务主体和上市公司。此前在2015年,中海油净利润202.5亿元,同比降幅66.4%。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海石油共有总资产约人民币6644亿元。
中海石油之外,其他上市公司的上半年业绩恐将不理想。
7月25日晚间,中海油服发布公告称,预计上半年亏损约84亿元,其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约人民币71 亿元。该公司去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95亿元。
中海油服的业务主要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钻井、油田技术、船舶和物探勘察服务。今年上半年预亏约84亿元,也使其成为石化油服(600871.SH)之后A股新晋的“预亏王”。
中海油服表示,受市场形势影响,公司部分海外钻井平台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此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约人民币36.88亿元。
“本次减值后,公司的业务模式不会发生变化,且无实际现金流出,公司经营也不会受到实质影响。公司将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中海油服方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而在稍早前,6月29日,中海石油化学发布公告称,今年上半年录得母公司权益应占净亏损人民币1.5亿元至人民币2亿元,“上半年国内外市场环境严峻,公司主要产品即尿素、磷肥和甲醇的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此外,中海石油化学还将亏损归咎于富岛项目的停产,“富岛一期尿素装置因生产设施更新改造,根据计划停产两个月;富岛二期尿素装置自今年4月7日起停车检修至今,损失尿素产量约27万吨”。
7月27日,中海石油化学发布公告称,富岛二期尿素生产装置,通过紧张维修,已于7月20日复产,“经过一周的观察,该装置已能稳定运行”。
中海石油化学是中国化肥和甲醇产量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同样受到停产风波遭遇业绩下滑的还有山东海化。7月7日,山东海化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盈利22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下降65%-74%。
截至目前,除了炼化工程还未披露业绩预告外,中海油旗下4家上市公司均已披露业绩快报,综合来看,中海石油、中海油服和中海石油化学均系亏损,山东海化则为业绩大幅下滑。
挪威项目拖累业绩
中海油服怎么也想不到,8年前的一宗海外资产收购,会让其戴上尴尬的“预亏王”帽子。
此次中海油服预亏损的84亿元人民币中,有约34.55亿元来自其在2008年收购挪威公司CDE的计提商誉减值。
“熬一熬吧,大家都在熬,所有石油公司都在熬。”长期关注CDE项目的能源专家、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林伯强认为,(CDE)前期的业绩并不差,“(中海油服)它买过来之后,正好碰到油价格下跌,一跌跌两三年,这没办法”。
根据当时中海油服披露的《重大资产报告书》,这是一家于2005年在挪威设立并在当年登陆挪威奥斯陆证券交易所的公众公司,要约价为每股85 克朗(约合114.65 元人民币)。
根据当时标的公司的股价、业务状况等,该要约收购价比CDE在当年7月4日收盘价约109.8港元(71.6挪威克朗)溢价约18.7%,收购其全部约1.49亿股,共需资金约171亿元。
中海油服彼时主要看中了CDE现有和在建的平台共13艘,包括已经投入运营的5艘新建自升式钻井平台及2艘生活平台,并有3艘自升式钻井平台和3艘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在建造中。此外,目标公司还拥有再建2艘半潜式平台的选择权。
然而,受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业的影响等原因,中海油服认为CDE相关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经测算,预计在2009 年中期财务报告中确认相关资产减值损失约为人民币8.2 亿元”。
资产减值只是CDE项目的一方面,中海油服还因收购CDE而被追讨巨额税款。
据中海油服公告,2012年底,CDE收到挪威税务主管机关的文件,涉及CDE某些子公司的补交税额及罚金,累计可能达7.88亿挪威克朗(约合8.72亿元)。
最终在2013年11月8日,当天中海油服公告称,挪威税务机关下达了最终征税裁定通知,共需补缴所得税约1.75亿挪威克朗(约1.79亿元)。
CDE项目还曾受到阻力。今年3月4日,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 Petroleum AS,以下简称“Statoil”)通知CDE,编号为2001150的作业合同被立即终止(无日费补偿)。
Statoil 的决定将对中海油服的经营业绩带来重大不利影响。中海油服公告称,经CDE与Statoil协商,COSLPromoter最终于3月18日起恢复作业,而另一作业平台COSLInnovator是否仍继续作业,未见其公告。
8月1日,中海油服向时代周报记者独家证实,COSLPromoter已于2016年3月18日恢复作业,COSLInnovator在遭遇极端天气和风浪后仍在待命。
引起外界关注的是,据相关媒体报道称,2015年底“COSL Innovator”平台发生伤亡事故。随后,当地工会及业内参与者对“COSL Innovator”号的设计完整性提出质疑。
中海油服回复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期,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PSA)撤销其此前对于COSLInnovator平台安全标准的指令,这充分说明平台的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和规范。
海外投资项目问题多
同样因为海外项目受阻而影响业绩的还有中海石油。
据媒体报道,7月12日,中海石油旗下尼克森公司决定关闭一座生产设施并裁员350人。这让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海油的海外投资项目。
此次关闭产能与裁员或与此前的安全生产事故有关。2015年7月,尼克森一条管线破裂,在加拿大北阿尔伯塔地区泄漏了接近31500桶的原油。今年初,尼克森公司一处设施发生爆炸。
这是中海石油当初斥巨资收购尼克森时,并未料到的。2013年初,中海石油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项目。
不过,原油价格在2014年大幅下滑,这让中海石油措手不及,并购尼克森之后,除了事故困扰之外,并未给自身带来多少实际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尼克森的业务集中于三大领域: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油气及主要位于英国北海等区域的深海油气,这些资源的开采成本均高于普通陆上油气。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事实上,挪威CDE项目以及加拿大尼克森项目,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
今年6月29日,审计署在其官网上披露了《2016年第15号公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4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直指中海油海外项目的“顽疾”。
据审计署通报,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至2014年底,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未将一家境外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涉及资产总额1827.13万元。
审计署发现,2011年,中国海洋未按规定报中海油批准且未经评估,以14.23亿元出售一家境外公司;2013年,中国海油未报发展改革委核准,即通过一个境外油田增产方案,至2014年底完成投资44.48亿元;中国海油2011年以142.42亿元并购的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等原因截至2014年发生亏损累计6.21亿元。
此外,2013年,中海石油化学收购一家境外公司部分股权,但未对溢价等条款充分论证;至2014年,该项投资潜亏2974.8万元。
于境外投资方面,审计署发现,2014年,中海油境外资产和收入规模分别占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的42.98%、54.85%,但盈利能力弱,境外利润总额仅占合并利润总额的14.12%;设立的85家境外经营公司中,有16家公司亏损,亏损金额8.89亿元,其中4家连续3年以上亏损,累计亏损16.74亿元。
在海外投资方面,中海油面临如此多的问题,但无法动摇其“国际化”的决心。
中海油服方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国际化发展一直是公司的战略之一,并一直致力于此,目前其已形成以东南亚、中东、墨西哥湾和挪威北海为核心的区域国际化。
“过去几年中,公司海外收入和利润贡献持续上升,截至2015年,公司海外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33%,2016年将有望达到40%。”中海油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