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环保局发布《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并就此举行了听证会。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昆明拟总投资192.68亿元治理滇池,规划项目100个。其中,新建项目77个,投资约106.69亿元。这让滇池治理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每经实习记者 孙皓翎
被誉为“高原明珠”的云南滇池,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严重污染现象。当地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自1996年后的20年左右,已投入近500亿元治理滇池。
治理滇池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仍需进一步改善。截至目前,滇池多处水域水质仍属劣V类。
近日,昆明市环保局发布《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听证稿)(以下简称《规划》),并就此举行了听证会。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拟总投资192.68亿元治理滇池,规划项目100个,其中新建项目77个,投资约106.69亿元。这让滇池治理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对此,昆明环保科普协会副理事长梅念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滇池“十三五”治理,关键仍需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等作出一定控制,就滇池流域的生活生产布局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着重从污染源上解决问题。
对于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等问题,记者近日联系昆明市环保局、滇池管理局,但截至发稿,尚未获得相应回复。
20年来已投入近500亿元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为流域内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污水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引发了滇池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上述《规划》显示,滇池流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陆域点源、农业农村面源、城市面源和水土流失。2015年,滇池流域污水排放量3.6亿立方米,陆域主要污染物入湖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3.97万吨、氨氮5205吨、总氮7321吨、总磷614吨。
“滇池清,昆明兴。”这句昆明人出口成诵的话,反映了人们对滇池治理的渴盼与厚望。
实际上,从“九五”时期开始,滇池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治理湖泊,治理投入不断增加。从1996年到2015年,20年来各级政府投入近500亿元。2015年,来自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材料显示,20年来,滇池治理累计完成投资488.93亿元。
对于滇池治理,《规划》显示,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水污染防治成效逐步显现,营养状态已由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水质企稳向好,蓝藻水华发生规模和频次不断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湖泊富营养化仍然存在,产生规模化藻类水华风险依然较大,水生态系统仍然脆弱。
部分水域水质仍为劣V类
2015年夏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在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的滇池流域发现,部分区域湖水整体泛绿,富营养状态明显。尤其暴雨过后,湖水绿浪翻滚,传来阵阵异味。这种情况在遇到蓝藻爆发时更甚。
对于滇池水质状况,上述《规划》称,2015年,滇池外海和草海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水质仍为劣Ⅴ类,滇池主要35条入湖河流中(含纳入考核的16条河流)4条河流水质为劣Ⅴ类。
就滇池流域目前的状态来说,在外界分析看来,其治污已取得较大进展。
昨日(9月6日),正参加滇池治理相关讨论工作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滇池水质已逐步改善,在当前滇池水质超标指标中,较难达标的是总氮一项,其他如COD(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相对更容易达标。
夏青认为,滇池是按控制单元、不同的河流断面一步一步进行治理,治理工作不是一口吃,而是循序渐进、逐个达标。“先拣最重要的指标进行达标。”
实际上,昆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让滇池承受着巨大压力。
《规划》显示,目前,滇池流域以约占云南省0.75%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省约23%的GDP和8%的人口,是云南省人口高度密集、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污染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力。2015年滇池流域常住总人口已达到约406.86万人,约占昆明市总人口的60%;流域内GDP达到3168亿元,约占昆明市GDP的80%。
梅念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有限,在过去的治理中,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治理的进度,导致滇池治理和经济发展捉襟见肘。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
在梅念蜀看来,滇池“十三五”规划治理,关键需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等作出一定控制,就滇池流域的生活生产布局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着重从污染源上解决问题。
在8月31日举行的《规划》听证会上,多数与会代表指出,滇池治理“十三五”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否则,如果“十三五”期间不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人口增长等问题,滇池的污染压力将难以减轻。
《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滇池流域经济社会仍将持续增长,预计GDP年均增长9%左右,新增常住人口20万以上;流域污染排放负荷持续增加,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产生量与2015年相比,预计分别增长13%、10%、5%和4%。
同时,《规划》称,“目前滇池流域污染负荷已超环境容量,需从产业结构与布局、人口分布与规模、城市发展空间与布局等方面优化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滇池保护治理间的关系是重点和难点。”
对此,四川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黄川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建议,在滇池“十三五”治理期间,应当转变思路,从过去的“按经济需求开发”到“按环境承载力开发”,从过去的“开发利用”到“控制利用”,进行转变。所谓控制利用,即在控排治污的前提下,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进行利用。
黄川友认为,环境承载力应反过来调节经济发展,让经济发展处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畴中。若要减少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则需进一步提高开发水平和治污能力,进行科技创新。
此前,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对“十三五”滇池保护治理的目标进行了披露:到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到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主要入湖河流稳定达到V类以上;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