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9月12日,环保部发布了2016年8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
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介绍,8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9.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相对较好的前10位(从第1名到第10名)城市依次是:海口、舟山、盐城、福州、丽水、淮安、青岛、上海、珠海和台州市。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上海在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中达到第八位,而上一次挤进在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前十的时间需要追溯到2013年10月。
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骆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海空气质量的改善一方面是大力治理,一方面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明显,产业结构变化,PM2.5浓度开始渐渐出现质量拐点。
京津冀PM2.5同比降三成
罗毅介绍,8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9.6%,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PM10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5%。
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分别是:廊坊、成都、济南、唐山、衡水、邯郸、合肥、邢台、徐州和西宁市。
不得不提的是,在最差10城市中,河北城市所占席位已经降至5个。与河北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向好相对应的是,整个京津冀空气质量状况改善明显。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6%,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2%;PN10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2.3%;O3超标率为12.7%,同比下降8.2个百分点。
尤为关键的是,京津冀PM2.5浓度出现了大幅降低,同比下降超过三成,浓度值已接近珠三角水平。
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6%,同比降低3.5个百分点。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上海列好空气排名第八位
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中,作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上海在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达到第八,值得关注。
记者梳理发现,上一次上海空气质量排名进入全国前十需要追溯到2013年10月,3年时间内,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上做了什么?
骆建华认为,上海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大气污染治理和长三角地区整体产业结构调整,8月份进入好空气排名前十也受益于杭州G20峰会召开的因素。
2015年初,上海市公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上海市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平均为74%左右。在本地排放源中,流动源占29.2%,工业生产占28.9%,燃煤占13.5%,扬尘占13.4%,另有农业生产、生物质燃烧、民用生活面源及自然源等其他源类占15.0%。
据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以黄标车和老旧汽车淘汰、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电厂超量减排等工作为重点抓手,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十二五”期间,上海促进淘汰各类黄标车33.4万辆,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5.2万吨。
实际成效来看,2015年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15.9%,2016年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下降3.6%。
相对于上海而言,另一个大都市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现。
今年8月,北京市优良天数比例为54.8%,同比持平。2015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6天,占全年天数的51%,较2014年增加14天,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
骆建华认为,北京和上海难以形成类比,不仅需要考虑单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还需要考虑到各自所在区域的整体状况,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产业较多,而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明显更加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太一样。
“长三角PM2.5开始渐渐出现质量拐点,很多地方人均GDP达到了高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污染控制效果很明显。北京2030年可能PM2.5浓度能达标。”骆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