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经编辑 陈旭
还有一年多时间,“大气十条”将面临五年终考,今年10月份以来,京津冀地区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增加了考核压力。
近日,在以“守望蓝天:决战雾霾前线”为主题的理解未来讲座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介绍,按照“大气十条”的要求,到2017年,北京市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但是,按照新提出的规划,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56微克/立方米左右,细算下来,推算出2017年目标比60微克/立方米要多一些。
王跃思说:“也就是说把这个指标在2017年稍微放松了一点,但是2020年能不能达到56微克/立方米,是个未知数,也是个很难达到的数字。”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5年的PM2.5年均浓度是80.6微克/立方米,要想在2年时间内降到60微克/立方米,本身的难度非常大,加上气候条件和周边地区的区域输送两个不确定性因素,北京如期实现目标就会更难。
北京完成治霾目标压力较大
北京市发布的《201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北京市空气中6项污染物有2项达标,4项超标。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值为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0倍。
根据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要求,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要如期完成“大气十条”的目标,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北京市PM2.5的年均浓度降幅要达到10微克/立方米,从前两年的降幅来看,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每年仅下降5~6微克/立方米。
马军认为,气候条件和区域输送都是北京无法主导的不确定因素,要想完成目标的难度比较大。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指出,需要北京采用超常规手段,联合周边省市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王跃思说:“今年春节以后,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协助工程院给国务院写一个‘大气十条’实施三年以来的中期评估报告,报告已经上交。”
同时,今年11月,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件要求,2020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0%,降至56微克/立方米左右。
对此,王跃思说:“我们(北京)2017年底(PM2.5年均浓度)必须要达到6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从2015年~2020年,PM2.5要下降30%,也就是说到2020年PM2.5要达到56微克每立方米,细算下来,推算出2017年60微克每立方米要多一些,也就是说把这个指标在2017年稍微放松了一点,但是2020年能不能达到56微克每立方米,也是个未知数。”
王跃思透露,除了北京外,其他省份并没有规定具体的PM2.5目标值,曾建议给各个省市规定出具体的值,这个值已经算好了,但是,环保部想先让北京做表率,看是否能完成目标,如果连北京都实现不了的话,给别的省市自治区规定具体数值后可能也达不到。
区域输送加重北京大气污染
“北京,甚至整个京津冀污染形成于区域输送。拿北京来讲,北京污染形成于周边输送,而加强于自己本身污染源的排放。”王跃思说。
根据2014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PM2.5源解析研究成果显示,本地污染占64%至72%,区域传输占28%~36%。北京地区PM2.5本地排放源以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分别占比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占比14.1%。
马军称,北京PM2.5受周边区域输送的影响大于任何一类自身污染源排放,一般在弱北风或静风下,北京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本地排放,可能会有轻度、中度污染天气,但是,只要是弱南风,就可能快速出现重污染天气,且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
那么北京市的污染源到底来自于哪里?王跃思介绍,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私家车排放的贡献不大,只有20%~30%,大型的柴油车和过境的柴油车贡献占PM2.5排放的70%以上。
据悉,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70多万辆,其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量分别占大气污染物的50%和40%左右。其中,重型柴油车保有量有20多万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占机动车排放量的90%和60%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都在逐年下降,但是,大气污染问题依旧较为突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王跃思解释,PM2.5下降了,但是PM2.5治理的过程还非常的艰难,原因是PM2.5的前体物的浓度还是发达国家的十倍左右,从现在开始至少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那种大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