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5天以上、影响范围不少于6个省市的重污染过程,是今年秋冬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污染过程。
由我国大气环境科学、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领域9位院士、25位教授和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总体专家组,近日就公众关心的大气重污染来源成因与应对效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京津冀重污染是外地传输还是本地排放?
答:多年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各地PM2.5污染相互影响,但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约为70%。周边省区市的区域传输对京津冀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30%,具体而言,从全年PM2.5来源解析分析,北京市区域传输贡献占28%至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至72%;天津市区域传输占22%至34%,本地排放占66%至78%;石家庄区域污染传输贡献23%至30%,70%至77%来自石家庄本地污染。就本次重污染过程而言,12月16日北京市大气污染以外地传输为主,但此后的几天中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静稳天气和逆温条件下无法扩散,进一步累积加剧了污染程度。
问:为什么京津冀冬季重污染频发?
答:空气质量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是气象条件。目前,京津冀区域的产业以火电、钢铁和建材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另外,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重污染天气过程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进入12月以来,温度偏高,冷空气活动强度弱、频率低,大气污染扩散能力降低,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多次重污染过程。
目前,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等单位形成的空气质量联合预报技术平台,能够做到3-5天的精准预报和7-10天的趋势预报,其准确性得到充分验证。平台在14日就对16日至21日的这轮重污染过程作出了准确预测,并通过环保部向相关省市通报预报信息。
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持续的静稳天气,也就是污染物不断积累过程,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使污染物累积过程减缓。因此,采取红色预警措施越早越好。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北京为例,与2015年12月的两次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相比,此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减排比例更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等污染下降了40%左右,其中7成以上是单双号限行的贡献。其他城市红色预警应急措施对各地排放总量的减排比例也在15%-30%。
本次红色预警由于及早预报、及时启动,加上社会各界主动积极响应,使重污染应急组织较过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发挥了削减峰值、缩短时长的作用。
问:京津冀及周边联防联控有效果吗?
答:2013年以来,经国务院同意,由北京市牵头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包括京津冀晋鲁豫蒙7省区市在内,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大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力度。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以12月2日至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从实际监测结果来看,区域共同采取应对措施,污染减排效果平均在15%左右,京津冀PM2.5日均浓度平均下降2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保定、廊坊等城市甚至超过50微克/立方米。
从初步的观测结果看,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中,北京市实际空气质量明显好于预测值,说明红色预警所采用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目前治霾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河北8市查处44个环境问题
本报讯(记者 郭涛 河北日报记者 段丽茜)为应对持续重污染天气,从12月16日零时开始,河北省8个设区市和定州、辛集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Ⅰ级应急响应,积极落实应对措施,并加大对辖区内燃煤锅炉、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一批环境违法问题被查处。
连日来,河北省环保厅8个大气污染专项执法行动小组持续在8个设区市开展驻市执法检查。12月17日至20日,共现场检查企业、工地、面源污染点位172个,发现44个环境违法问题。
应急响应启动后,石家庄各县(市、区)环保局按照网格化管理,加大对燃煤锅炉、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频次,确保除尘、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设施高效运转。自12月16日零时至21日12时,全市环保部门共计出动执法人员5865人次,督查大气污染企业2026家次。
唐山市在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应急响应基础上,自12月18日18时起,除承担居民供热任务的钢铁企业外,其余所有钢铁企业烧结机停止生产50%的高炉焖炉。
此次Ⅰ级应急响应期间,邯郸市共限产企业298家、停产企业332家;保定市停限产企业1415家;廊坊市主城区除民生工程外,所有工地停工,禁止散烧煤,工业企业停限产40%;沧州市408家企业停产、109家企业限产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