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日讯 (记者 段丹峰)当前,我国食物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产品及供需结构性矛盾。如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改善种粮农民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考察座谈会于5月26日-27日在山东省梁山县举办。
探讨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落实小麦产业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小麦种植户的收入,保障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的支持下,在山东省农业部门和农民种植业合作社的推动下,为讨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探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及问题,交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潜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于5月26日-27日在山东省梁山县举办了“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考察座谈会”。种植业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50余人参加现场考察,并出席座谈会。
与会人员首先在梁山县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吕建华社长带领下,考察了合作社社员规模化种植的小麦、合作社的小麦品种示范田、合作社的仓贮设施及晒场,听取了合作社经营和发展历程,交流和探讨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合作形式、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等。吕建华社长还一一回答了大家感兴趣的合作社盈利模式、分配模式,以及存在困难等问题。座谈会上,大家针对产业结构调整、优质小麦生产、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新时期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种植业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50余人参加现场考察。
小麦加工业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数据显示,我国的小麦生产在过去5年里以每年增产大于250万吨的速度,于2015年突破了13000万吨。冬小麦的总产量持续增加,占总产量的比例超过95以上;春小麦的总产量占比低于5%。与此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价格差异,以及国内优质专用小麦短缺等因素,5年来每年还进口一定数量的小麦,而出口小麦的占比极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在会上表示,在总耕地面积不变或者下降的趋势下,小麦总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产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这一发展趋势和结果,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和供给保障。
同时,魏益民也坦言,当前我国小麦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种麦效益持续下滑,2013年的种麦效益为-12.78元/亩,严重影响了农民积极性;其次,小麦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第三,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收到生产规模限制;四是产业化组织模式难以适应新要求,同时还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此外,政策性支持空间也越来越小。
行业压力增大,企业竞争加剧。魏益民表示,当前,小麦加工行业还将面临新的“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压力和挑战,小麦加工业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融合发展还需契合消费者需求
通过现场考察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小麦生产在经历了12年连续丰收的背景下,依然存在严重的生产不能满足加工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品种、品质、品牌”问题,是影响国产小麦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融合模式的创新不仅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会带来潜在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并能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应探讨和总结不同模式的风险和经营经验,解决好融合过程中的组织构架、利益分配和政策支持等问题。
对此,魏益民也表示,小麦产业关联一产、二产和三产,又长期受到计划管理约束,供给侧改革富有挑战性。因此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需求;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提升盈利能力;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此外,还要重视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总之就是要使小麦产品供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要求品种、质量、安全、营养、方便性契合消费者需要。
此外,与会代表认为,梁山县万众种植业合作社创造的“三产融入一产,三产服务二产”的模式,解决了优质小麦贸易(三产)的质量稳定性问题,为二产(食品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同时为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民(一产)提供了生产资料、技术指导和产品市场;通过利益纽带和利润分配,实现了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