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向参加“2016融媒体中国乳业质量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介绍伊利集团质量管理情况。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2016融媒体中国乳业质量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启动仪式上致辞。
中国经济网呼和浩特11月17日讯(记者 王城)“中国乳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但建立了严格的监管机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我国的有些乳制品安全标准甚至远远超出国际标准。以伊利为例,从源头到产品要检测1000多个项目,2015年用于检测的费用高达2.85亿人民币”。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11月16日在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组织“2016融媒体中国乳业质量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启动仪式上表示。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美菊在启动仪式上表示,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作为健康产业的乳制品行业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中国乳协组织“2016融媒体中国乳业质量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活动,将带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食品报等主流媒体走进乳业,让社会全面了解当前中国乳业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全行业坚定信心做“健康中国”的推进者。
11月16日,由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组织的“2016融媒体中国乳业质量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在呼和浩特伊利集团总部启动。当天,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食品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在伊利集团总部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并在其后参观了伊利集团的智能制造工厂、奶粉生产基地和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
伊利集团现代化生产车间。
伊利公司现代化挤奶设备。
伊利即品质 系统性构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当记者来到空气清洁度超过医院的伊利奶粉车间时,一位记者发出感叹,“伊利即品质!现在我明白了文化墙上这五个字的涵义!”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今年8月25日全国工商联召开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品质企业”的观点。潘总认为,“品质企业”,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始终把品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品质”,不仅包含品质建设,更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切。
张剑秋进一步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解释说,“品质企业”就是以品质为信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品质放在最重要位置的企业。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有品质的品牌、有品质的产品和有品质的员工。伊利大力实施质量领先战略,将食品安全工作延伸至全球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合作伙伴,系统性构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原料奶来自规模化、集约化牧场 “三条线”提升风险管控
据伊利工作人员介绍,伊利的原料奶全部来自规模化、集约化的牧场,从源头上保证奶源质量。伊利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牧场。截至2015年底,伊利共投入约127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2015年,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达到100%,居行业首位。
张剑秋介绍说,在原奶检测标准上,伊利有“三条线”:在国标线的基础上,伊利制定了“企标线”、“内控线”(也称为预警线),企标线严于国标线,内控线严于企标线,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自身食品安全的风险管控能力。
“以生鲜牛乳质量控制的部分指标为例,伊利比国家标准多增设了5个卫生指标,同时对多项指标根据夏季和冬季作了明确规定,明显高于国家统一标准要求。”张剑秋介绍说,“在产品和乳品原料质量控制方面,伊利一直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世界一流、极为严苛的原材料质量控制标准,不仅增加了众多质量控制指标,而且对每项指标设定了极为严格的限量值。”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品的需求。伊利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积极整合全球优质奶源资源。对此,张剑秋介绍说,我们在新西兰投资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生产基地,在意大利和乳业巨头斯嘉达合作生产高端液态奶。从标准上来看,我们执行的标准在检测项目和限量值上,都严于这些国家的标准。不少全球乳品顶级供应商都跟我们开玩笑说伊利的标准‘苛刻’,因为我们执行的标准远远严于他们本国的标准。
逐步实现智能化生产 最大程度减少了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伊利生产工厂看到,伊利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生产。而液态奶生产车间是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张剑秋介绍,目前伊利工厂已建设并成功运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奶粉CRM 系统,DCS 系统,主数据系统,原料奶管控平台,冷饮物流监控平台,液态奶CRM系统,产品质量追溯等一系列智能化系统。
“生产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最大程度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给产品质量在生产环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使食品安全链条变得可视化、可数据化。”张剑秋表示。
记者们在牧场也看到了奶牛的耳标和设备上的一排排二维码,据工作人员介绍,就是奶牛的“身份证”。张剑秋介绍,伊利在业内率先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程序。奶源基地从奶牛出生即为其建立养殖档案,原奶运输过程实现全程可视化GPS跟踪,原奶入厂后采用条码扫描,随机编号检测;同时,建立了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和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时化和信息化,并且与国家平台进行对接。
立足全球资源做好奶 进入全球质量管理“3210”
当前,全球乳业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快,乳业产业链上的优质资源在加速流动,中国乳业对全球乳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此,张剑秋认为,中国乳业的国际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资源、标准和研发。
据中国经济网了解,伊利也不断布局,加速推进。在资源上,伊利已经在新西兰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奶业生产基地、与意大利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在标准上,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这些国际质量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升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研发上,在美国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和欧洲、大洋洲等知名大学共建了研发中心。
去年11月,根据全球健康食品产业新趋势,伊利将质量管理工作战略升级为“质量领先3210战略”,聚焦“全球最优品质”,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
张剑秋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具体而言,“3”是指打造世界一流学习型、专业化质量队伍;建立包括原料、产品、卫生、工艺、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世界一流行业标准;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2”是指升级全球质量领先管理体系,以及端到端全链条的质量自主管理模式;“1”是指对全链条不满足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要求的过程和结果坚决实行一票否决;“0”是指保证零食品安全事件。
“在未来5年,伊利将做更多的全球性布局,让全球的优质资源更好地为中国的消费者服务。我们提出,用全球的资源做一杯中国好牛奶。”张剑秋表示,“我们也有信心,用一杯好牛奶去塑造一个中国好品牌。”
在采访介绍时,参加活动的媒体表示,伊利工厂的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和全球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伊利真正做到了视品质如生命,为乳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树立了标杆。参观之后,会将中国乳业的先进理念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传递给消费者,增强市场信心,推动中国乳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