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产业经济 >> 食品 >> 正文

“中药农药”能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http://www.newdu.com 2018/1/23 新华网 张文静 … 参加讨论

  新华社兰州1月22日电题:“中药农药”能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刘恺、王铭禹

  “中药农药”或将取代化学农药,从源头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科学家从传统中药材中觅得灵感,成功研发出纯中药制剂植物源生物农药。如今,此类生物农药正在农药行业逐步推广,力求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火墙。

1月19日,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进行生物农药试验。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进行生物农药试验。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农作物“喝中药”能防病治病?

  隆冬的黄土高原,天寒地冻,一片萧瑟,而在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的日光温室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青涩的樱桃小番茄、鲜艳的红草莓、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让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

  看着眼前的一切,温室大棚负责人张海军的脸上乐开了花。“一年多来,大棚里的这些‘金蛋蛋’没有发生过一起病虫害。”

  农作物一旦发生病虫害,种植风险就随之而来。化学农药虽可以“治愈”疾病,但也会引发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以前,张海军也为此头疼不已,直到2016年遇到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后,他的顾虑打消了:使用“中药农药”也可以为农作物“防病治病”。

1月19日,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右)和他的学生一同进行生物农药试验。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兰州交通大学天然药物开发研究所教授沈彤(右)和他的学生一同进行生物农药试验。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沈彤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研发了一种纯中药制剂的植物源生物农药系列产品。不同于化学农药,这些“中药农药”以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不仅有防病、杀虫作用,还能为农作物“补充营养”。

  张海军是“中药农药”的受益者。“拿樱桃小番茄来说,一个生育周期只需要使用4次‘中药农药’,而且没有农残,产量还高。如果用化学农药,一周就得打一次,农残高,成本也高。”张海军说。

  永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宝平介绍,目前,仅三塬镇就有近1000亩的农作物“喝”上了“中药农药”。

  对研发者沈彤来说,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不仅仅是减少农药残留,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水土的污染。

  2014年,沈彤及其团队研发的“中药农药”产品在国家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通过新药登记检测。截至目前,“中药农药”系列产品已在甘肃、陕西、四川和新疆等省区100万亩10多种农作物种植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

  “我们将沈彤团队研发的生物农药的部分产品在甘肃定西、平凉和陇南等地的马铃薯种植上进行过推广和应用,发现该产品对马铃薯的‘癌症’——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5%、产量增加16%以上。”甘肃省植保植检站研究员张文解告诉记者,此前,马铃薯一旦发生晚疫病,几乎无药可治。

 1月19日,在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生物农药。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在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车间,工人在包装生物农药。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生物农药可望迎来发展“春天”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安全”成为人们对食品的普遍追求。为此,中国政府近年来严格管控化学农药使用,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

  2015年,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提出将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一场食品安全“保卫战”已悄然打响。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组织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农业部要求加快生物农药推广应用。

  据农业部最新消息,中国已登记生物农药有效成分102个、产品3500多个,分别占农药登记的16%和10%,每年仍以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中国生物农药年产量达到近30万吨(包括原药和制剂),约占农药产量的8%。生物农药防治覆盖率近10%。

1月19日,在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生物农药。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在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生物农药。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部部长李国利介绍,作为一类天然源农药,生物农药近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投入资金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中国目前累计有近100家研究机构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生物农药类别也很丰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陈铎之说,近几年,中国在发展生物农药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同时对化学农药的生产、登记和使用管控越来越严格。

  目前,相关企业和部门每年在农业部登记申报的生物农药占绝大多数,化学农药仅占少部分。

  李国利坦言,随着今后生物农药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广泛推广应用,化学农药的生存空间或将不断被挤压,而生物农药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1月19日,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村民喷洒生物农药,照料日光温室里的农作物。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村民喷洒生物农药,照料日光温室里的农作物。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吃得安心、放心不再仅依赖进口

  在甘肃省兰州市几家大型综合超市里,进口水果和蔬菜尽管价格较为昂贵,但依然十分畅销。受访的多位消费者表示,购买进口食品主要是为了吃得放心。“现在很多水果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确实让人担心。”采访中,一位“80后”消费者坦言。

  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刘振奎介绍,人们对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的恐惧反映的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专家表示,尽管生物农药的发展正逢其时,但因价格、接受程度等因素仍面临推广难题。

1月19日,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村民采摘成熟的草莓。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1月19日,甘肃省永靖县三塬镇下塬村村民采摘成熟的草莓。新华社发(王铭禹 摄)

  沈彤认为,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治病杀虫及营养能力已得到基层农技推广专家及部分种植户的认可,但生物农药价格略高,对使用方式、时机和用量要求更高,在应用层面不容易得到普遍接受。中国是农业大国,生物农药的推广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要看重它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利益和长远的潜在价值。

  陈铎之对此表示认同,他说,生物农药特别是植物源生物农药,毒性小,对环境友好,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从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等长远利益来看,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事实上,一些使用过生物农药的种植户对此也赞同。“60亩的枸杞,用化学农药,保守估计一年得打6至7次,有时杀不死虫卵,还得多打几次,得2万多元,还不算人工成本。用生物农药,一年只需打4次,花费不到2万元,而且产量相对提高了10%。对比下来,使用生物农药优势更显著。”甘肃省玉门市一家枸杞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说。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生物农药应用前景广阔,如果能够大面积推广,可望从根源上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参与采写记者:多蕾)

Tags:“中药农药”能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