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8年1月23日(周二)下午02:30在经济日报社主楼东侧配楼多功能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抽检情况和2018年抽检计划。图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司长李奇剑回答记者提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3日讯(记者 佟明彪) 1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三司司长李奇剑在会上表示,微生物污染问题在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样品中占比较高,桶装水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问题相对严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2017年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97.6%,在发现的问题中,微生物污染超标占不合格样品的比重最高,达到32.7%。对此,李奇剑表示,微生物污染超标问题虽然占比较高,但不合格率已成下降趋势,这与生产、餐饮、流通等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有很大关系,而生产加工和储存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不合格率的下降。 李奇剑称,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各级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抽检不合格食品的核查处置工作,在处置过程中坚持“五到位”、“两公开”和“三化”的工作思路。 “五到位”中,第一个到位是“产品控制到位”,监管部门要在第一时间督促生产经营者采取停售、封存、下架、召回等措施,防止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 第二个到位是“源头追溯到位”,要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上追踪溯源,查明不合格食品,问题发生在哪些环节。 第三个到位是“原因分析到位”,要查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是企业自身的还是前端后梢的,以便对症下药。
第四个到位是“行政处罚到位”,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生产不合格食品相关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第五个到位是“整改落实到位”,对出现不合格食品的企业,要督促其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两公开”是指不合格食品信息公布后,相关监管部门要在一周内公布风险防控措施,3个月内公布核查处置结果。 “三化”是指处置程序规范化、信息公开格式化、风险控制标准化,严格按照程序开展核查处置工作,确保执法行为依法合规。
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在日常饮食中,还是要注意消毒,尽量选择熟食,尽量加热食用,包括桶装水,也尽量先烧开再喝,这对于自身防范微生物的污染会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