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产业经济 >> 科技 >> 正文

赵力:数位化审美让每个家庭都可成为美术馆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100创始人赵力在智慧系统论坛上发表演讲。(京东方供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11月14日讯 “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7”今日在武汉开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100创始人赵力表示,随着京东方画屏的出现,数位化审美时代的来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美术馆,”提升人们艺术欣赏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互动性的展示。

  以下是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能来到我们的现场,我之前觉得艺术和科技相距很远,以为没有机会到科技的大会上来跟大家见面。恰恰是因为我们京东方的画屏,我来到了这里,我觉得很兴奋,见到了很多科学家,也看到了很多的同行。

  今天我们来讲艺术如何进入大众,我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张图是一个明代的文人画的一张图,他把自己最伟大的想法、最理想的生活放在这个图上。可以看到有精致的庭院,在庭院里面我们在一起欣赏艺术,这就是理想。但这个理想并不是一定要实现,因为没有物质的条件,没有像现在我们的大堂,也没有我们物质丰富的产品,所以它还是在墙上挂挂。

  接下来可以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是在宫廷的生活里面。比如说在这个图上,这是故宫的一个现场,它是乾隆皇帝的一个书房,它叫三希堂,乾隆用他的财富和权力建构了一个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

  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江南的发展,一些精致的文人开始慢慢把自己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典型的在十九世纪一个苏州文人的厅堂,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理想正在生成,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生活在一个美术馆里面。这种生活的质量带来了强大的愉悦,就像吕总刚刚提到的,我们在这个里面生活,我们在传承文化,教育子女,使我们的文化的脉络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十年代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状态,文化在传承,所以我们在五十年代一个知识分子的家里面,可以看到书画同样是待客和访学非常重要的物件,整个环境虽然非常简单,但是文化的气质同样非常重要地保存下来。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的生活,这是在北京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五十年代的时候,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场景。但在墙上和周围的家具里面,有非常丰富的美术内容,这种内容是一种幸福生活的象征,是我们普通生活的内容之一。

  到七十年代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当时所谓三大件,就是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它成为了我们的一种新的内容。生活的内容同时是一种创新的内容,中国不仅是要强调自己的传承的文化的特性,而且要强调一种创新所带来的一种新的内容。所以在七十年代,这种内容进入到画面里面去了。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在继续往前走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重新上了墙。这是一些文人的、朋友的、美术学院教授的作品重新回到了墙面上,四口之家就在这个环境里面不断生活和成长。

  当然,九十年代最有名的一个电视剧叫做《我爱我家》,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戏剧,在戏剧里面可以看到最重要的场景是客厅,在客厅里面的墙上可以看到书法,可以看到挂历,是一种文化的衍生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地图,是我们展望未来的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三样一样都不能少。

  我非常羡慕这个书法家,因为他足够多的在九十年代曝光,他的作品在那个时代暴涨了一百倍,所以艺术的植入和媒体的结合,和我们电子化的结合非常非常重要,它让人有更加深远的传播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我们需要美术、需要艺术,我们需要生活,看,多渴望啊!在1971年的时候,北京故宫重新开放,在这一天涌进去的人太多太多,我们隔着墙面,我们隔着玻璃,我们在看我们的国宝,我们怎么能看到国宝清楚的模样呢?

  在另外一方面,衍生品和我们的文化产品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变成了很重要的一个产品,这在解决一定的问题。所谓的复杂和衍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内容,在这个文化内容下,宣传画和我们的印刷品带动了艺术走进了公共的生活,走进了消费。

  于是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八十年代我们所有的文化的消费品,变成了抢购的对象,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排队的人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群,这是1989年12月份我和台下的我的同事费俊老师一起经历过的场景,1989年12月份,人体油画大展排队的人群,顶着12月份的严寒排队了四个小时才能看到这个展览。就像我们现在一样,1996年是这样,2016年也是这样我们在故宫排队,所以排队的传统不是现在发明的。

  另外一方面,排队变得更加普遍,比如法国的罗丹来了需要排队,接着2004年中国美术馆的法国印象派大展来了,我们同样人满为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喜欢艺术,喜欢中国自己的艺术,也喜欢世界的艺术。

  但是在2004年的时候,手机和数码相机成为我们手中的工具,我们用它们去记录我们感兴趣的艺术,然后把它分享、记录在自己的记忆里面。当然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其他的一种方便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分享数据,但这种分享的价值观在我们这里得到了肯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现在的情况,北京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收藏家,他们自己家变成了自己的美术馆,很多作品就放在自己的家里面,一个家里面成为美术馆,一个家里面成为一个艺术的殿堂,这是一批人非常向往的一个理想。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明代的理想上。

  还有情况下,艺术进入到公众之外,进入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种品位,这种品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品位。所以艺术不仅是艺术,而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普通的家庭,它通过版画、通过数字输出,变成了一种大家能分享的艺术,这种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然,审美的变革也来自于京东方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画屏的出现,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数位化审美时代的来临。数位化审美时代的来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想象力?

  第一个,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都可以成为美术馆,就像刚刚两位京东方的领导说的那种理想,我们可以不去排队了,我们可以在家里面拥有我们自己选择的美术馆。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衍生就是发展1可以等于N,1可以变成无数,使得我们的文化变得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参与度。

  在另外一方面,沉浸式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美术馆只能提供的是具有距离感的这样一种观赏方式,但是我们说我们用数据化、数位化审美的方式带来的是我们的沉浸,我们体验度的不断的提高。

  在另外一方面,互动性的展示,因为我们都是科学和数据的一种结合变成了更加有希望、有可能性的一种方向。那么大数据和整体的一种所谓的资源的一种培养,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达成什么样的理想呢?就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是我们的理想,也是中国传统的理想。

  所以我的题目是“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是我个人认为,艺术从来没有离开大众。我们的大众在把艺术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的过程里面,它是一个经典的传统,只是数位化的时代已来临了,我们现在站在了发展的风口和站在了爆发的点上,这就是此时此刻,谢谢大家!

Tags:赵力:数位化审美让每个家庭都可成为美术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