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购物网站和视频网站都把流量作为核心资源,形成了“流量为王”的价值追求。一些动辄上亿的流量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猫腻。日前,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因视频网站“刷流量”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作出一审宣判,受到侵害的某视频网站公司获赔50万元。这不仅是全国首例视频网站刷流量案,更将一直隐秘运行的视频行业“刷流量”产业链曝光在公众面前。针对网友关注度高的问题,本期主持人将予以解读。
问:什么是“刷流量”,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
主持人:所谓“刷流量”,即指通过人工或技术手段,短时间内迅速提高特定视频内容的访问量。电影有“假票房”,网络视频有隐形流量,这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润。据第三方机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某网剧前台点击量数字高达153亿次,但真实点击量仅有17亿次,注水近九成。针对2017年上线的20部剧集抽样调查,总体注水量高达六成。诚然,点击量高不一定就是刷流量。但是,在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下,“刷流量”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问:“刷流量”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主持人:全国首例视频网站刷流量案对整个行业都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据法院通报,杭州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吕某某等3人,分工合作,共同实施通过技术手段,在某视频网站平台上针对特定视频短时间内提高视频访问量,制作虚假访问数据,干扰破坏某视频网站公司运营的视频网站访问数据。这一行为在市场竞争中不仅损害某视频网站公司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且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
对于视频网站而言,其向消费者提供数量众多的视频作品,广告投放者会根据视频访问数量向视频网站支付相应广告费。同时,那些拥有“虚高”点击量的影片也会按照点播量向版权方分成。因此,“刷流量”行为迷惑市场,误导消费者和商家,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问:如何治理视频“刷流量”乱象?
主持人:只有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视频网站才能依法获得合法合理的收益。遏制网络视频“刷流量”,仅仅依靠视频网站的自律是不够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采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刷流量”软件,设立相关举报机制,把点击量造假纳入重点监管范围,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依法打击数据造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公众以真实准确的“流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期主持人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