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电诈案件被骗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
第三方支付助诈骗“钱跑跑”?
“再问电信诈骗” ②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洪奕宜工作室出品
如果遭遇电信诈骗,你知道钱财被转到骗子的银行卡后,能够挽回损失的“黄金时间”是多长吗?只有60分钟。
依托各级反诈中心与银行之间建立起来的快速止付返还机制,将被骗钱财追回的概率可以超过一半;而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却成为不法分子套取、漂白非法资金的快速通道,其监管漏洞也给警方侦查破案和及时冻结诈骗资金带来困难。
不久前传来利好消息——包括微信、支付宝在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部纳入网联清算平台,此举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资金追查工作时间。但是,如何加强第三方平台的自律和审核、建立起资金快速查询反馈机制,将是打击电信诈骗并与电信诈骗分子拼速度、成功止付的关键。
●南方日报记者 吴珂 洪奕宜
“子孙账户”层层转账后
资金来源不易被证明
去年底,广州市反诈中心成功处置了一宗案值上千万元的被骗案件。
2017年12月14日晚,一名公司财务被冒充“公检法”的人员诈骗转账400万元。广州市反诈中心值班员接报后,立即通过与银行建立的点对点机制查询涉案的5个嫌疑账号,并于凌晨2时成功止付30万元涉案资金。
此后连续3天,民警继续追查资金流向,发现被骗资金在多家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交递流转,涉及87个账号290多笔交易。随后,反诈中心协调多家银行再次止付了1048万元涉案资金。
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对接、“秒级响应”速冻赃款,两年来,全省共劝阻潜在受骗事主32.35万余人,挽回损失44.5亿余元;成功止付涉案银行卡9万余张,涉案金额近14.5亿元;成功为本地事主返还被骗资金1.62亿余元,为外省事主返还被骗资金2300万余元。然而,劝阻拦截的资金只是被诈骗资金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已经被骗子层层转走。
以前,骗子骗到钱财后,会迅速转账到二级、三级、四级等多个银行卡账户,再找“车手”取现。账户层级多,被形象地称为“子孙账户”,因为都是在银行卡账户之间流转,追查起来相对容易。但移动支付的兴起,却像添加了“润滑油”一样,让骗子脚底抹油开溜、卷款逃跑速度更快。
如果两年前钱被骗子骗走,反诈中心通过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的止付返还机制,有60%—80%的概率能够将这些钱追回。而如今,在短时间内快速止损的概率有所降低。为什么?因为骗子“改进了办法”。
“诈骗分子不断在银行卡、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进行多次转移取现操作,而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自己的‘资金池’,涉案资金一旦进入,很难证明资金来源。”省反诈骗中心办案人员告诉记者。
被骗资金快速止损“黄金60分钟”是关键
第三方支付,是非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超过10万亿笔,金额51.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93.15%;第二季度的相应数据同比分别增长94.37%和53.35%。
记者从广东省反诈骗中心了解到,目前全省电信诈骗案件约有六成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转账操作的,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在多个账号和平台来回转账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以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某地公安机关办理一宗案件时,曾拿到诈骗分子的账户流水,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害人分两笔转入100万元到了骗子账户后,骗子瞬间以每笔5万元的额度转出20笔,直至卡中最后剩下余额112元。
而另一张表显示,从前一天23时30分许诈骗转款发生,到次日0时30分最后一笔转出,只用了1个小时就把100万元全部转出,刚好过了止付的“黄金60分钟”。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了一些诈骗案的作案手法。如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2016年对张某诈骗案进行刑事裁定的判决书上显示,张某在互联网上搭建网游交易平台,诱骗网络游戏玩家到其网游交易平台网站中注册充值购买游戏装备,对受骗游戏玩家进行诈骗。随后张某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银行转账等方式,将骗得的款项转入其用非法获取的身份证办理的银行卡中。
支付账号可买卖
资金转移易被掩盖
实现频繁转账的关键,是诈骗团伙拥有多个账号。那么,他们的账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银行不断强化对个人账户实名制实施管控后,申请非实名银行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人申请多张银行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在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条件却相对宽松得多。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账户申请不需实名认证,仅通过邮箱就可以轻松开通,且一人可申请多个账号;有的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就可以顺利注册,并使用该账户进行转账、充值、提现、支付等操作。这些账号甚至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买卖,通过冒用他人身份也可以办理。
一名第三方支付机构技术人员向记者透露,尽管央行对账户实名制有明确要求,但冒用他人身份资料注册的人头账户为数不少,近年来还清理了一批“伪实名”账户。
对用户而言,注册手续的确便利得很,然而这对于资金安全来说,却不是个好消息。因为,不法分子会利用这种便利性钻漏洞,作为其转移资金的渠道,而“伪实名”账户给警方后期办案带来的麻烦就是,刷卡交易记录真假难辨,查询困难。
不久前,某地市民苏女士就被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诈骗了377万元。骗子以苏女士“银行卡账户涉嫌洗钱、需将资金存入安全账户随时接受审查”为由,骗她开设了手机银行账户,并将全部资金转入该账户。随后,利用木马病毒窃取其账户信息和手机动态验证码,将377万元分拆转入4个网上银行账户,再利用这些账户将资金转入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
一些平台对账户注册信息、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营业执照等没有尽到核查义务,办案部门需要查询时,就难以快速确定目标。“我们在办案中要查询企业版账户,根据公司注册的地址按图索骥,结果,根本找不到这家公司。”省反诈骗中心办案民警说。
记者在央行官网上查询发现,目前获得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230余家。此外,还有大量非正规机构从事此类业务。
多名工作在反诈一线的民警向记者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在调查涉及第三方支付平台诈骗案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如手续复杂繁琐、反馈周期长,相关部门之间还未形成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信诈骗案件的办案效率。
纵深
加强平台自律和审核
建立资金快查反馈制
如何追回被骗资金、堵住不法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的渠道?业内人士认为,关键是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合资源,破除部门、地区设置的查询壁垒,形成打击合力。
针对涉及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查询难问题,2016年,省公安厅联合省法院、省检察院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法律适用问题;联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银监局、省通信管理局出台《广东省电信网络诈骗涉案账户资金应急处置办法》和《广东省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电信协作机制》,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资金流”“电信流”两大关键环节的查控难题。
目前,53家驻粤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纳入该协作机制,对解决涉案资金快速查询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仍有部分外省第三方支付机构查询存在无法及时响应的问题。
今年6月30日,根据央行支付结算司印发的相关通知,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全部接入网联清算平台,原本的直连模式终止,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被切断各自的清算账户,需要通过网联或银联才能连接到银行。
“该政策的出台对我们办案是一个利好消息。”省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资金追查工作时间,省去一些繁琐的程序,从而加快与电信诈骗分子“赛跑”的速度。网联能够留存交易记录,便于监管,使支付更加安全,对于防范和处理诈骗、洗钱等有重要作用。
不过,该负责人也坦言,这并不代表资金查询难问题可以完全得到解决。据了解,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类似,都要经过发卡方、清算方、收单方的环节。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网络支付中基本扮演发卡方角色,网联也仅仅是明晰了发卡方的钱去到哪个收单方,但依旧无法避免收单方背后是否存在二次清算或三次清算等行为。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律和审核义务外,还需尽快建立第三方支付账户管理和资金流快速查询反馈制度,整合系统资源,打通地区、部门设置的门槛,方便办案部门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