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洛杉矶5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郭爽)“几乎每个人都在津津乐道股票交易,关注聚焦投资组合。”一年前到访中国时,凯尔·斯特林是这么一个深刻印象。
但仅仅12个月后,这位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商业创新项目导师却对新华社记者惊叹:中国人一下子都变了!
这源于他5月30日在上海的一天。
当天上午,一个极小规模的机器人初创团队向这名硅谷创业导师咨询,如何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几名创业者希望借助机器人这一技术平台,把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理念带给中国学生。与以往印象不同,这些并不算太年轻的中国创业者,谈论的是当下在中国时常听到的词语:“情怀”。
下午茶时间,斯特林面前一位中国母亲充满忧虑。她提出的问题,并非是怎样教育10岁儿子的“老生常谈”,而是在现行中国教育体系中如何更多引入创新理念,在创造力方面更好引导学生,她看好DIY和STEM项目在教育领域的能量。
在晚间会议上,斯特林听到一些知名企业家谈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构建支持全新交互方式的基础环境,他们强调“创新”与“生产力”概念的不同。
一天内的这些经历让斯特林认定,一场变革正在当下中国社会的不同层面鲜活展开,“中国创业者正开始尝试构建、理解关于创新的概念,并着手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践。尽管他们认为,创新精神真正融入普通人中尚需时间和努力,但每一个人都在承诺要做些什么”。
斯特林在微信中告诉记者,以前学生总抱怨中国创新精神不够,而今他们炫耀着自己在中国的金融创新产品——那些“红色小口袋”(微信红包)中的所得。正如微信红包一样,创新将引领多个领域发展至全新阶段。
这位美国数据科学分析专家感叹,中国几乎每一名创业者都在思考和探索关于“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而12个月前,这两个词还不是多数中国人在谈论创新时的惯用语汇。最理想的创新创业环境,正是“能将不同学术背景的人才汇聚一堂,解决相似的问题”。
斯特林并非唯一被“惊到”的硅谷人。硅谷创业者赛利亚克·洛依丁在中国考察三周、拜访20多家创业公司后,曾撰文如下描述自己的经历,引得不少硅谷创业者在各种“朋友圈”中频频转发。
“在中国的创业公司里,会议可能会被安排在一天里的任何时间……如果你认为硅谷创业公司的工作时间很长,来北京后,你就会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长时间工作了……很多中国公司在产品推出前的几周会让整个团队在酒店里封闭办公,他们就做三件事情:工作、睡觉和锻炼……我很喜欢中国创业者不自吹自擂和真实纯粹的创业精神,相比之下,很多时候硅谷的创业环境太过奢华……硅谷为自己的发展速度倍感自豪,中国创业公司的发展速度更快……”
同样是5月30日,在北京,“科技三会”正在召开。
斯特林说:“当中国最强有力的三种力量——政府、业界和母亲,在全力推动创新时,结果显而易见。下一个十年,中国的表现会让世界充满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