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育种科研员在巴西培育种苗
海信赞助2016法国欧洲杯
龙美渔业有限公司渔船开赴波斯湾
南非警察学习少林功夫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深耕海外,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站稳脚跟:海信,获评“最佳海外形象”奖;中车,全世界83%拥有铁路的国家在使用中车产品;中粮,“买全球,卖全球”;龙美,波斯湾开拓海洋市场……这些中国企业将中国“名片”传递到全世界。这里,让我们倾听它们讲述在国外开拓事业的酸甜苦辣经历。
中粮 国际粮商买全球卖全球
将乌克兰的玉米销售到地中海,将阿根廷的豆粕销售到印度尼西亚,将捷克的小麦销售到英国……中粮的销售网遍布全球。
现在,中粮的海外业务量已经超过了国内,切实变成一家国际化企业。这意味着,中粮不仅在海外为中国采购粮食,还可以“买全球,卖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在合理分配全球粮食资源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不再是一个国家孤立的事情,粮食已经成为国际性更强的一种产品。2014年,利用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及资产估值大幅下调之机,中粮集团果断并购了尼德拉和来宝农业两家国际粮商各51%的股权。2015年,中粮集团再次出手,购入中粮来宝农业49%剩余股权,使之成为中粮集团完全控制的国际粮油平台。
对尼德拉和来宝农业的并购,是迄今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的最大并购项目,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我国对外投资典型案例。借此,中粮在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等国际重要产地一跃成为领先的粮油贸易商,代表中国农粮企业走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国际化大粮商,中粮集团已经进入世界前五大粮商行列,其资产和办事机构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及140多个国家,海外员工超过1万人。在南美、东欧等优势产区一手粮源掌控量超过2500万吨,海外经营量近8000万吨。
中粮的海外建设也为当地人带来福利。在巴西,中粮与农民之间是农业现代化基础上的新型伙伴关系。农民为工厂供应原料,中粮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金融等一切种植所需的农业服务,农民更像是新型的农业产业工人。
在乌克兰,中粮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粮农业投资7500万美元建设的DSSC码头,成为乌克兰最先进的农产品中转设施,为尼古拉耶夫地区创造了150个新的就业岗位,进一步优化了乌克兰及周边国家从河流到出海口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提高了出口量。
海信 首个赞助欧洲杯的中企
最近,2016法国欧洲杯火热开战,在法兰西大球场内,欧洲杯56年来首个中国赞助商——海信(Hisense)的品牌广告,伴随着精彩激烈的比赛呈现在全球亿万观众的面前。
“体育营销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捷径,体育营销是最润物细无声的营销方式,用顶级赛事来为品牌背书事半功倍。”海信集团公关总监刘文剑告诉笔者,这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历史性一刻。
从仅有数十人的小厂,到如今拥有7万多名员工、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型集团;从30多年前生产电视机的青岛电视机厂,到现在销售版图横跨世界的3C业界航母,再到成为56年来首个踏上欧洲杯的中国赞助商,海信努力将自己打造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实施全球化的人才、资源整合。
“技术立企,稳健经营”是海信的风格。作为一家有志于国际化的企业,“走国际化,进军发达国家是一场实力战。”刘文剑表示,美国和欧洲是海信国际化的主战场,越是发达国家,市场越成熟,品牌越齐全,竞争越充分。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上有很高的前瞻性,不断去创新,才能立足。比如海信很早就在海外开发自主的智能电视内容服务平台,推广差异化的画质新技术,以及与Google、ROKU合作推出了智能电视产品。目前对海信贡献最大的美国市场,占到整个海外销售额的1/3左右。
从电视到互联网,海信在“走出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中国彩电厂商和用户互动性增强了,而彩电厂商的优势恰恰在于拥有用户。目前,海信已经在海外建有17个分公司、4个生产基地实施本土化经营,在欧美建有7个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技术产品研发能力,海外分支机构覆盖欧洲、美洲、非洲、中东、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全球市场,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美 波斯湾上开拓海洋市场
2016年4月26上午,一支远洋船队从湛江港务局一区412码头鸣笛起航,正式开赴伊朗附近海域作业。“经南海,过马六甲海峡,穿印度洋,耗时约一个月的路途,安全到达伊朗阿巴斯港。”这支远洋船队的负责人徐华森告诉本报他们的行程。
该船队隶属于广东龙美渔业有限公司,由该公司首批投资的4800多万元新建的6艘单拖网钢质远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的每艘主机功率960.00千瓦、船长43.70米、总吨位428吨,是目前国内设计完善,配置先进的单拖网渔船。
谈及奔赴伊朗作业的原因,徐华森表示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国家大力支持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之后是中伊之间的友好关系,再就是伊朗海洋资源的丰富。“远洋捕捞只是我们项目的一部分,很多其他业务正在展开。”徐华森介绍说,基地正在逐步建设,会有更多国内的人马到伊朗来。
“其实整个项目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徐华森告诉笔者,不适应的主要还是伊朗的气候和文化,“国内的温度不会超过37度,但是这里40度很正常,最高温度可以达到50度”。
“国家的扶持政策对我们走出去帮助巨大。”徐华森表示,远洋渔业的投入是巨大的,仅仅在造船、设备配套等方面,公司初期投入已经超过6000万元。到达伊朗后,基地建设、生产码头、产品冷藏加工等,仍然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徐华森跟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一艘船的标配是15名船员,船长的年薪要在25万元以上,普通船员的也不低于10万元,六艘船一年仅工资就近1000万元,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远洋渔业压力很大,必须要有良好的融资渠道和银行的大力支持。徐华森表示,海洋作业有风险,但只要海洋资源足够,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
徐华森说,广东龙美渔业公司远洋船队赴伊,是推进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举措,是加强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洋与渔业合作的良好契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车 请少林弟子教南非警察
“我要求我们的团队,去哪个地方开拓市场,第一站就要去当地博物馆,了解它的历史、文化特质。这样我们与官员和业主交流时自然有了共同语言,设计产品就有了本土化的灵感。”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奚国华非常看重融入当地文化。他说,对当地文化的深入研究,帮助中车推进了国际化的进程。
如今,中国中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全世界83%拥有铁路的国家在使用中车的产品,六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穿行着“中国中车”的身影。
马萨诸塞州是中国中车在美国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在依照生产规划拆除一座老房子时,员工发现当地人纷纷跑来与老房子合影。原来,这座老房子是美国工业辉煌时期的典型代表,很多家庭祖孙三代都在这儿工作,它寄托了当地许多人的回忆和眷恋。于是,中车决定将房子修缮加固用作办公室。当地居民非常感动,在2015年9月3日的奠基仪式上,工会自行打出“欢迎中国中车”的标语。
中车给南非带去的是“三本战略”和产能合作: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中车还在南非实行“三帮”政策:帮妇女扫盲传授知识,帮孤儿送去书包文具,帮警察请来正宗少林弟子,学习中国功夫。中车南非公司的总经理王国军说,因为向这些妇女们传授知识,很受当地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