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打造“海外仓”作为促进外贸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原本已经被众多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看好的“海外仓”,热度更甚。
根据跨境电商平台eBay的数据,该平台年销售额超过10万美元的中国卖家中,使用海外仓的比重超过70%,在去年一年内增长了一倍以上。不过,大部分企业开展的海外仓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而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张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实现海外仓的海外“自由行”,需要解决五方面的问题。
其一,海外仓当地国家的认同问题。海外仓模式涉及境外投资、设立主体、后期经营等多个环节,易受当地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当地立法或与我国的双边贸易条文中没有明文规定,在海外仓初期规模不明显时可能不会有影响,日后海外仓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一定分量,可能会遇到身份认同方面的矛盾”。
其二,跨境支付渠道不通畅。目前我国没有跨境支付专项牌照,跨境电商持有的支付牌照甚于国内贸易支付办法。支付数据也无法被海关、外管、税务等部门认可,存在监管中断问题。现有跨境第三方支付平台大部分仅支持Visa、Mastercard等国际信用卡支付,中国的支付品牌和支付牌照不能被海外用户认可,很难落地海外本土市场。这导致部分跨境电商结汇困难,滋生灰色通道。
其三,电商数据统计不到位。张莉指出,订单碎片化加大了跨境电商数据统计难度。目前,关务、结算、客户信用售后反馈等跨境电商大数据缺乏规范和管理,更没有针对这些数据的征集、授信体系,跨境电商数据管理亟待改进。
尤其对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由于其发展水平参差不剂,信息、统计基础设施滞后,跨境电商数据采集、统计是一个新课题,相关数据采集、统计工作尚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实践脚步。
其四,税费征收政策不适应。我国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时需提供合法有效的进货凭证或增值税专用发票。跨境电商业务环节中,一些供应商由于单笔交易金额小、发货对象分散、数量多,无法为每笔发货开据合法有效单据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出口企业在出口完成后申报退税时,无法提供相应的合法有效单据或增值税进项发票,无法办理退税业务。目前这种订单的额度和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企业利润,也不利于出口统计。
张莉还提醒,“目前对于海外仓的布局缺乏指引,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分散行为易产生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从B2B角度讲,合理科学的选址和布局也关系到企业的价值转化率。”
此外,海外仓也对企业的仓储管理、配送效率、营销水平等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进口国在知识产权、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该模式还存在备货滞销、自建仓资金回笼周期长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