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华盛顿8月15日电财经观察:IMF通过六大指标研判中国经济前景
新华社记者金旼旼 高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5日在完成和中国一年一度的经济和政策磋商后表示,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且继续转向更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改革在广泛领域取得进展。
根据《基金组织协定》第四条,IMF每年都会派出专家小组到成员经济体调研,就调研结果与成员经济体进行磋商,并在IMF决策机构执董会进行讨论。在完成今年和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后,IMF通过六组数据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前景进行了前瞻分析。
中期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IMF在今年的“第四条款磋商”后上调了中国经济的中期增速预期,将中国经济在2017年至2021年间的平均增速从去年预计的6.0%上调至6.4%。
今年,IMF已多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4月,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6.6%和6.2%;7月,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进一步调高至6.7%和6.4%。
从短期看,中国经济趋势向好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有力支持、外部需求加强以及国内改革推进。从中长期看,经济结构转型、金融风险降低、市场化改革深化等均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债务水平可控
IMF预计,今明两年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仍属完全可控范畴。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刘伟不久前表示,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的“闭环”制度体系,在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他说,截至2016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债务率为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7.33万亿元,初步核算负债率为36.7%,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大力去杠杆降风险
IMF执董会对中国降低金融风险的举措表示赞赏:“中国政府已开始推出重要举措,促进私人部门去杠杆——信贷增速正在放缓,巨大的‘信贷缺口’也在缩小。”
“信贷缺口”这一概念是国际清算银行创造的反映银行业风险的领先指标,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监管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这一指标反映信贷占GDP比例和长期趋势之间的偏差,指数越高意味着金融风险越高。
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统计显示,得益于去杠杆、控风险等一系列措施,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信贷缺口”持续缩小,从去年第一季度的28.8%降至去年底的24.6%。这意味着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正在降低。
IMF建议,中国应继续推进这方面工作,并“将首要任务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上,减少对数量型增长目标的关注”。
促进消费空间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今年上半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对此,IMF称赞中国在推动经济向服务和消费转型、实现经济再平衡方面持续取得进展。
IMF同时表示,未来中国提振消费的空间仍然巨大,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国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仍达46%,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该组织表示,降低储蓄率将有助于防范中国经济的内外部失衡。
和发达经济体相比,目前中国仍储蓄较多、消费较少。不过,随着中国日趋依靠消费而非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正在朝着逐步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开支的目标前行。
扩大福利支出大有可为
降低储蓄、增加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增加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IMF表示,增加这些开支“将通过减少家庭储蓄需求来提升私人消费”。
IMF通过梳理2000年以来的数据发现,中国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政府支出持续扩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IMF还赞赏中国在降低收入不平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该组织表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收入不平等程度有所下降,“应当加大政策工作力度,继续消除不平等”。
优化配置资源提升潜力
IMF表示,发挥市场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可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政府也多次表示,将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这方面的改革重点包括:清理“僵尸”企业、削减过剩产能、改革国有企业、处置经营不善的企业等。
IMF表示,通过解决企业低效问题实现资源更优化配置,将有助于提高生产率,“更好利用这些资源,将在长期使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