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说,杭州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既是城市繁荣、乡韵悠然的人间天堂,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山水画卷;既是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也是最美风景主景区和中国最具幸福感、最具安全感的品质之城。
从去年峰会筹备工作启动以来,杭州市以“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实作风、最佳效果”为要求,举全市之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借助峰会契机,杭州市先后实施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等工程,推进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与街容环境的提升。2015年,杭州市率先成为了无钢铁生产企业、无燃煤火电机组、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共投入使用新能源汽车11053辆,累计达到22131辆,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
“广大干部群众都把峰会当成家里的一件大喜事来办,大家的热情都很高。”赵一德表示。据了解,杭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峰会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工作中来,通过倡导“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文明窗口”,深入推进“做文明有礼杭州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专项行动,引导市民从不大声喧哗、礼让斑马线等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充分展现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
如果将杭州比作灵气逼人的江南美女,机场、高铁、沪杭甬高速进入主城区的重要通道彭埠入城口,则是初见的“第一眼”。杭州市江干区彭埠入城口改造指挥部主任付选央告诉记者,去年10月,彭埠入城口整治工作启动,总投资22.1亿元,预计今年6月全面完工。焕然一新的彭埠入城口一片绿茵花海,城市形象和周边群众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据了解,目前杭州市33个入城口改造工程已经完成23个,其余也将在近期完成。
借势借力改善民生,把峰会筹备与改善城市环境、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等有机结合,努力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好环境、更好发展、更好生活,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杭州G20筹备工作的一大亮点。
西子湖畔的思鑫坊,是杭州市最大的民国风格石库门建筑群,至今仍保存着清水砖墙、雕花门楣的历史风貌,有“百年思鑫坊,半部民国史”之说。然而,近年来这里多数房屋破旧、业态布局杂乱,群众饱受数十家无证餐馆的烟火油污之苦。2015年11月,杭州市上城区在保存原有“一巷一弄”格局的基础上,对思鑫坊开始综合整治,一个“原汁原味”的民国风貌体验街区如今已见雏形。
在思鑫坊内的“湖滨晴雨”民情民意收集点,记者偶遇老住户楼友铭阿姨,她家就住在思鑫坊承德里一弄20号。“我今年70多了,生在这儿长在这儿老在这儿,眼看着这半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这个收集点,我们老百姓也参与到了整治过程中来。”82岁的民情观察员杨章耀激动地说,思鑫坊的整治“整出了悠久的历史,整出了光明的未来,整出了百姓的笑脸,整出了政府的威信”。
环境整治还催生了新的业态。随着西湖街道决定将玉皇山路周边农居列为G20峰会的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打造建筑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的新农居点后,这里的“美丽环境”变成了“美丽经济”,一批特色民宿、咖啡馆、茶馆等争相入驻“玉皇山区块”。
不远处的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木桥曲折,睡莲挺立水面,溪水蜿蜒跌宕而下,充满野趣。难以想象,作为西湖上游四大溪流之一,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污水横流,地表水质只有劣五类。长桥溪水净化处理站站长蒋勤能告诉记者,现在,附近民居的生活污水通过自然廊道收集起来,送到藏在地下7米深的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然后被送到地表人工湿地系统,经过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后,一溪清水汇入西湖,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00立方米。
正所谓“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5月24日晚,西湖景区全线亮灯,这也是西湖夜景提升工程实施后的首轮全面调试。西湖夜景通过可调可控的智慧控制系统,以光为墨,将湖面以及周边10个重点景区的轮廓、块状、景致立体呈现出来,描绘出一个光影疏淡、别具韵味的夜西湖。
“过去不少游客只知有西湖,不知有杭州。”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说,G20峰会在杭州举办,将极大地提升杭州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目前峰会的效应已经在发酵之中。据了解,在峰会筹备期间,杭州还将参照国内外一流城市标准,同时比照国际通行惯例与规则,努力将制约杭州城市国际化的短板补齐,把服务保障G20峰会作为撬动城市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的支点和抓手,借势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软硬件环境。(经济日报 记者 熊 丽 黄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