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 沈化年产20万吨PVC糊树脂的项目开车投产,一举奠定了亚洲第一大糊树脂生产企业的位置。图为糊树脂包装机设备。
右上图 右下图 工人正在例行巡检。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提起辽宁工业转型之痛,钢铁、化工低端产能沉疴过重一直广受诟病。然而,“一刀”切下去,新生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去产能如何才能安稳“软着陆”?大规模去产能后,没有一名工人被推向社会,“断腕”之后反而活力迸发,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瘦身可谓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度走向振兴的样本。
瘦,先是一种痛
“痛啊,简直睡不着觉!”沈化老职工杨全治得知自己所在的分厂被“砍掉”的信儿,心里咯噔一下。
在厂子忙活了几十年,杨全治脑子里“全国第一家名牌农药生产企业”的光环一直挥之不去。产品紧俏的日子经历过,产品堆积如山卖不动的日子也经历过,今年初,又到了告别的日子。
没有专门通知,杨全治和同事们像商量好似的,一拨拨地来到位于沈阳铁西区的老厂区,啥也不说,就是转悠。再看一眼吧,那无比熟悉的纵横管线、车间门窗,还有那高大桑树结出的桑葚零落成泥,一地艳紫煞是奢侈。每每舍不得踩而绕道走过的老杨,此时摸着粗壮的桑树,说不出的难受,眼泪不觉掉下来。
“凑合过”的指望被彻底掐掉。伴随着大规模的搬迁改造,沈化新厂区不再保留氯苯分厂、农药分厂、树脂分厂、漂白粉分厂等。尽管这些分厂曾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袋二氧化硅、第一桶666粉、第一套离子膜烧碱电解槽,然而,那时候的工艺技术、销售套路乃至安保措施不仅跟不上形势,耗能污染也十分严重。即使企业想撑下去,日益讲究生态的城市也不让。
“我们不能再做全能选手了!要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瘦身减肥,舍弃这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收益的产品,集中力量做强主业,做单打冠军。”市场已不容再犹豫,沈化总经理孙泽胜面对职工发表“断腕演说”。
台下一片静默,老杨和同事们心里还是直打鼓:除了生产农药啥也不会的自己将往何处去?10多年前的那次大规模下岗潮仍历历在目,这次?
最担心的事没有发生。分厂关停带来的不是下岗,而是转岗。虽然结构调整“压力山大”,但沈化坚持不让一名员工下岗,全部内部消化,通过培训完成转岗。杨全治和上千名同事开始了为期数月的系统培训,考试合格方能重新上岗。看惯了仪表、拧惯了阀门的老杨,一点点啃下PVC(聚氯乙烯)糊树脂生产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使用电脑操作DCS系统(集散控制系统),像学生一样重头来过。老杨明白,企业转型,首先需要工人知识结构的转型。充电后,老杨的新身份是乙炔工段长。
五一节后上班第一天,老杨早早就到了中控室,准备召开班前会。坐在新厂区明亮整洁的控制室里,老杨指着监控屏里的机组说:“这是一套除尘设备,环保全覆盖的新厂区再不会看到老厂那种暴土飞扬的画面了。能有新的用武之地,我们这些老员工心里踏实了,敞亮了。”
刚刚入厂的新员工孔德东,赶上了沈化10年来的首次校园招聘。矗立在小孔面前的新厂,一切都像带着露水的鲜花。装置自动化程度更高、数据采集更智能、信息化的精益管理无处不在。小孔想象不出老杨过去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他看到的是沈化的美丽新境界。他说,沈化美的不仅是外表。企业效益打了翻身仗,利润猛增也是看得见的。员工平均年收入从2万多元增加至5万元。腰包鼓了是实打实的。
肉,要长对地方
减肥瘦身,对已经78岁的沈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刮骨疗毒似的痛。然而,剜去腐肉、赘肉后,也要长出新肉才算完成。PVC糊树脂就是“新肉”。
阳春三月,随着沈化新厂区的落成,堪称业内最大手笔的项目——年产20万吨PVC糊树脂的项目投产,一举奠定了沈化亚洲第一大糊树脂生产企业的位置。这让同业吃惊不小。化工领域,糊树脂也是过剩得很。今年,仅糊树脂这一产品全国就有40万吨产能退出,总产能从140多万吨降至约100万吨,即使这样,市场仍显饱和。沈化猛增的“新肉”是不是长错了地方?
在沈化高层领导心目中,不是所有的过剩产能都必须砍掉,关键是站位高低的问题。去产能同时也要补短板,优化产能就是更高境界的去产能。他们有一套健康减肥辩证法:长肉就要长有劲、有力、硬邦邦的肌肉。劲,是发展后劲,力,是市场竞争力,有劲有力有型有美才算真健康。
作为仅次于钢铁和煤炭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化工行业是结构性的“畸肥畸瘦”。这边传统落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而那边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仍需大量进口。孙泽胜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很高,市场需求量大,如果始终无法掌握核心技术,这种短板就会发展到“卡脖子”的地步。比如,国外企业为了确保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暴利,严密封锁高端牌号的PVC糊树脂生产技术。作为化工产业的中高端、高附加值部分,高性能糊树脂这种下游应用广泛的化工新材料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整体自给率水平较低,部分高端产品在国内仍属空白。所以,化工新材料写入行业“十三五”规划并占据显著位置,体现了国家意志。所以,沈化扩增PVC糊树脂产能,延展新材料高附加值产业链,不是长胖,而是长壮。
美,不舍不能得
减肥也好,长壮也罢,沈化追求的健美,谈何容易。在化工行业贸易逆差中,进口量最多的就是化工新材料。这块市场也是跨国公司部署兵力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可沈化偏要虎口夺食。
PVC糊树脂到底是啥玩意?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存在。家中的壁纸和涂料、高档箱包、汽车底盘“装甲”、冲锋衣表面涂层、孩子们喜欢的芭比娃娃……PVC糊树脂与百姓生活一直“亲密接触”着。别看这么多应用品类,沈化一开始推出的低端PVC糊树脂却只能用在生产普通地板革和塑料鞋跟。沈化上马的国内第一条万吨级PVC糊树脂生产线,就这样满足于低端应用吗?
沈化副总工程师马竞受不了这刺激。25年前,还是实验员的她就开始琢磨了。从海量的英文资料中,她发现了“高性能糊树脂”的身影。这种技术说起来都很拗口,就是在PVC分子中嵌入一种东西。高性能糊树脂与PVC糊树脂相比,加工温度要求低,黏合力却更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底涂胶、密封胶、油墨和涂布生产等多种领域。但这种技术国外企业秘而不宣,国内进口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一倍多。在沈化全力以赴的支持下,马竞带领研发团队历经12年努力、数百次试验,自主研发的氯醋糊树脂产品终于顺利下线并成功替代进口。此后,沈化以高性价比从国外化工巨头手中夺回氯醋糊树脂近70%的市场份额,头一次对进口产品形成压倒性的挤出优势。
不舍焉能得。持续10多年的长跑,10多年的巨额研发投入,换来的是一支国内最强的糊树脂研发团队和全国唯一的PVC糊树脂中试基地。沈化不但拥有13项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推出11个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糊树脂新牌号,还有高热稳定性、高透明、高强度糊树脂等新牌号,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有力带动了下游行业产品升级。
“你知道高端汽车在内外温差大的时候,玻璃为啥不起雾吗?”马竞起底不起雾的奥妙,在于豪华车内饰革多采用低雾糊树脂。“目前该技术还被国外垄断着,所以特别贵。进口低雾树脂比普通树脂每吨贵约4000元,经济型车因为成本问题大多不选用。我们现在正在突破这种核心技术。”马竞感叹说,“沈化每研发一种新技术就会把相应进口产品价格拉下来一半还多,用我们中国的技术让利给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多好啊。”
坚持不懈地将投资重点转向精细化工产品,沈化在全行业产能过剩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率先冲过行业寒冬。沈化一季报显示,公司利润达86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6%。在化工行业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的时候,沈化奇迹般地实现了全产全销。靠技术创新驱动新产品走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之路,成为沈化从产能过剩中突围的“撒手锏”。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世界第一。”孙泽胜觉得,沈化离实现糊树脂单打冠军的目标已经不远了。“要实现这个目标,对应的年生产能力怎么也要达到30万吨,但产能第一不足以令人骄傲,绝大部分是高端产品才是我们的追求。”孙泽胜说,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沈化有责任为东北地区建成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做出自己的努力。沈化在新厂区预留了一块不小的发展用地,未来,这里将是世界级特种PVC糊树脂的生产与研发中心。
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东北地区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这让孙泽胜再次找到兴奋点。他说,沈化的目标与此是一致的,“就等着看我们接下来的动作吧”!(经济日报 记者 孙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