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修复后的启东工业园区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若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曾是片滩涂。沈慧摄
下图 在南通海域动态监管中心,当地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监测情况。沈慧摄
“污染在海里,根子在陆上”,如何从源头控制住污染?“环保不下海,海洋不上陆”,如何打通海洋环保和陆地环保之间的分割局面?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江苏省南通市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走在国内前列。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随国家海洋局“2016海疆生态行”采访团来到南通,看南通如何让陆海协调发展之路不“难”通。
生态补偿增添保护动力
算一算账,如东县委书记潘建华高兴了:去年上半年,如东县境内的如泰运河入海水质稳中趋好,并优于上游入境水质,在流域生态补偿中成为受益方,拿到补偿金900多万元。
同样尝到入海河流生态补偿甜头的还有南通市代管的县级市海门市。通吕运河西起南通,向东途经崇川区、港闸区、通州区、海门市至启东市,最终汇入黄海。去年,南通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会同通州、海门、启东三地环境监测部门对通吕运河水质监测结果进行了测算。根据补偿标准,通州补偿海门115.39万元,海门补偿启东67.48万元,海门市净“赚”38.28万元生态补偿费。
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邵怀德说,为了强化源头控制,2014年通吕运河等5条内河实行入海河口双向生态补偿。按照规则,若入海河流上游市、县出境的监测水质没达标,由其按照低于水质目标值部分和规定的补偿标准,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对下游市、县进行补偿;若上游水质好于断面水质目标,则由下游市、县按照相应规则补偿上游市、县。
“有了硬约束,海洋环境保护更有力。”邵怀德感叹。这样的感慨背后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陆源污染物是海洋污染的“罪魁祸首”,其对近岸海域污染贡献达到80%左右。根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监测的77条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为1750万吨。
减少陆源污染,守护蔚蓝星球,实行入海河口双向生态补偿只是第一步。南通市17条入海河流全部建立“河长制”和“断面交接制”,各级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河长”“段长”,强化陆源污染防治责任的落实;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按照“海域审批、环保先行”的联动原则从严把关,将是否符合海洋环境评价制度作为海域确权发证的前置条件……“铁腕”治污,一个投资额6000万元的化工项目因潜在环境风险被婉言拒绝,坚守环保这条“硬杠杠”,南通市否决项目近百个,总投资近百亿元。
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邵怀德看得很清,也讲得很实。“经济很重要,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长久不了。”他说,坚持海洋环境保护优先原则,近5年落户南通的185个海洋工程项目,环评执行率、环评公示率、围填海工程听证率均达100%。
统筹陆海一体化管理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描述过去海洋执法状况时,曾引用过这样一句流行语。
此言不虚。海洋环保和陆地环保分属海洋渔业、环保两个部门,此前由于管理格局和行政区域分割的障碍,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各执各的法。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和监管遭遇监管困境:海洋管理部门只能监管到“入海排污口”和“海洋倾倒区”,对来自上游的河流难以监管;各地的环保部门则只能监管当地河流,不能下海。甚至一些企业偷设暗管将污水排放到海里,海洋部门即使发现,没有处罚权也只能干着急。
为打破“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的怪圈,几年前,南通开始探索建立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陆源污染物排海工作机制。与此同时,联合海洋、环保两部门出台《关于共同加强统筹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实施意见》,签署《关于推进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合作备忘录》,实行环评审批互备。
如今,走进南通市海域动态监管中心,宽大的屏幕上,17条河流入海口和环境敏感用海项目的实时状况随时显示,相关生态数据一目了然。“监测数据共享,海洋、环保部门互相监督,陆海联合执法,有利于形成陆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南通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李建东表示。
据介绍,截至目前南通已建立覆盖全区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开展主要入海河口水质监测、省重点紫菜和贝类养殖区预警监测、重大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监测、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等155个站位环境监测,年平均获取各类监测数据5000余个,为地方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盐土绿化创新生态修复
初夏的启东滨海工业园绿树成荫、草木茂盛。若不是工作人员介绍,很难想象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曾是片滩涂。
启东滨海工业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北有吕四大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然而过去,一道难题摆在了面前——土地盐碱化严重。
这样的土地如何绿化是个世界性难题。“园区内土壤平均含盐量在15‰以上,PH值9以上。”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曲延超介绍,因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板结严重,再加上海风海雾侵袭,叶面蒸腾作用强烈,植物根系吸水困难,苗木很难成活。
起初,园区采用“换土”的方法,把盐碱土壤移走,直接换成正常土壤,结果没多久,土壤中的含盐量又高了起来。但园区没有放弃,一次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气候、本地环境的生态种植方法:首先降盐碱,一般通过物理化学方法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和碱分;其次选植物,尽量选择耐海风海雾,对土壤适应性广的植物;第三精养护,严格遵守水盐运动规律浇水、施肥。
事实证明,这一办法行之有效。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绿地面积200余万平方米,以滨海大道为例,经过近8年科学管理,土壤盐分普遍降至1‰以下,苗木成活率达到98%。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换填客土相比,启东市盐土绿化的方法不仅收获了生态效益,呵护了海洋生态环境,还节约成本约30%。
除了启东滨海工业园,南通还有多个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如东滨海湿地便是其中的一个。微风中芦苇轻轻摆动,不远处白色的风力发电机静静矗立,走进如东滨海湿地,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心旷神怡。
“如东县素有‘黄金海岸’之称,境内的沿海滩涂自然湿地总面积约232.37万亩。”邵怀德告诉记者,得益于如东县一系列湿地保护措施的实施,如今湿地内约有维管植物240种,浮游植物23种,贝类鱼类132种,鸟类300多种,就连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勺嘴鹬,在如东滨海湿地每年也可发现上百只。
“大批野鸟的栖息,说明如东海洋生态在修复中持续好转。”邵怀德透露,“十三五”期间,如东县拟投入启动资金105万元,对如东滨海湿地进行科学调查、重新规划、升级保护,确保滨海湿地保有率达到100%,保护率达到50%以上。(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