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沾化区芦苇湿地内,鲜艳的碱蓬草将部分海滩遮盖,与绿色芦苇组成了美丽的画面。
李向中摄
万亩林海览翠绿,千里长廊闻鸟啼。“滨州现在已经成了鸟的天堂,有256种鸟在此筑巢安家。这两年凡是来过滨州的人,对这里生态变优多有同感,前两天,我通过微信晒图,又引得一批东北的客人来滨州旅游。”山东省滨州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刘传利说。
缺水曾经是滨州的切肤之痛。熬菜汤,不用放盐还咸;浇地,庄稼叶黄根烂变枯萎。水资源的匮乏和用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制约了滨州的经济发展,也动摇着滨州农民的生存根基。“以前,满眼是光秃秃的一片,电线杆子比树还多,兔子都不落窝。”刘传利说。
滨州的亮丽转型始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林水会战。会战将当地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打捆,努力打造“北国江南”。
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滨州完成了造林156.2万亩,建成了14处万亩生态林场。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蓄水能力3.17亿立方米。“按照每亩林地蓄水20立方米、一座小型水库容积10万立方米计算,等于‘种’出了300座小型水库。”刘传利说。
走进滨州沾化区芦苇湿地,泛着红晕的碱蓬草与绿色的芦苇相间,摇曳生姿。这是滨州市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缩影。目前,全市湿地公园面积达17.63万公顷。林带如流动的诗,湿地似框中的画,扮靓了滨州。按照“城区园林化、滩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的目标,全市新建农田林网造林面积219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476公里。
清河绿水带笑颜。10年来,滨州市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268项,清淤疏浚河道、渠道13271公里,新增除涝面积119.5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20.7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46.7平方公里。全市水系的脉络优化升级,“大水网”的架构基本形成。“林水会战在路上,生态改善没有休止符。”滨州市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将按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不断推进生态建设,赋予林水会战新的内涵。(经济日报 记者 乔金亮 通讯员 李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