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重要标志,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既在高原,又上高峰,上海正紧紧围绕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致力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努力把“上海文化”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弘扬传统文化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全套30册连环画绘本自去年亮相以后,就持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说:“这是中华文化培根固源的基础工程、中华民族塑魂铸魂的文艺复兴工程、新形势下振兴海派文化的龙头工程。上海有责任也有条件打造中华创世神话学术高地、文艺创作高地、教育传播高地。”
完成绘画作品,仅仅是个开始。5月6日,上海木偶剧团携《创世——补天》启程赴塞尔维亚,参加第20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大禹治水》计划6月中旬首演;上海淮剧团的《神话中国之洪荒时代》将在8月份出征爱丁堡艺术节……施大畏告诉记者:“好题材需要不断打磨,这可以为打造上海品牌提供可能性。”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表示,近代以来,上海依托开埠后的都市繁华,吸引周边文化资源,形成江南文化中心。进入新时代,上海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更是大有可为,艺术家们的创意让这里洋溢着文化创新的气息。
比如,沪上著名作家孙甘露与众多出版人正计划在上海青浦区的古镇朱家角复兴千年水乡“阅读小镇”。未来,这里每月都将举办水岸图书集市,“阅读大道”“阅读客栈”等也在规划中。
守护精神家园
“骏马,在平地上如飞奔走。”耄耋之年的著名话剧演员焦晃坐在轮椅上坚守舞台,以高亢的语调完成诗朗诵。从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上海文艺界创排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连演四轮8场,观众反响热烈。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内核。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位于兴业路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客流屡创新高。如今,每天有超过5000人到此参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也加入到了弘扬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潮中。记者从今年3月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哔哩哔哩了解到,该公司在网站上播放了由国内军迷网友“逆光飞行”创作的系列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事件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系列漫画继前三季在网站大受欢迎后,第四季继续火爆网络。该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李旎说,这一系列漫画的成功也表明,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能够在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能够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是要使上海城市精神全面转化为市民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使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充分彰显。
记者还了解到,为打响红色文化品牌,上海已着手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等两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守护精神家园”已经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上海正在做好上海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同时对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制单项保护规划;还将保护修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等……
做强文化产业
今年年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业者纷纷表示,这是一份力度空前的对文创产业的支持性文件,将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不妨看一个名展——上海电影节。上海是中国电影发祥地,1993年10月份,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次年获国际制片人协会认定,是当时全球9大非专门类竞赛型电影节之一。如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赢得中外电影界的信任,成为中国电影乃至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品牌之一。一组数字可以反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首届电影节,33个国家与地区的167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2017年第20届电影节时,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报名参展参赛。今年的报名影片数量又有增加。这说明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办节体量扩大的同时,品牌专业度、品牌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都达到新的高度。
不妨看一个名企——阅文集团。2015年3月份,由腾讯文学与原盛大文学整合而成的阅文集团成立,2017年11月8日,阅文集团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正式踏上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阅文集团联席CEO吴文辉告诉记者:“通过渐趋完善的业务结构体系,集团现阶段主要在数字阅读、版权运营、纸质图书等领域发力,近3年来总营业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在阅文集团的带动下,网络文学已形成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与产业,成为“中国制造”最具文化感召力的文化产品之一,也是新文创生态的IP源头之一。
这些并非个案,而是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上海徐汇区的文化艺术品产业带已经集聚了10余家博物馆;以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为核心的音乐产业带正迈开步伐;崛起于张江这片土壤的喜马拉雅FM、蜻蜓FM将知识付费玩得风生水起……
不久前,上海又拿出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要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如今的上海,正在形成融文化、金融、产业等于一体的文创新生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上海文化领域,内容生产将精品迭出,文化活动将精彩纷呈,文艺名家将群星璀璨,文化地标将绽放魅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 凯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