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新格局
“蜀道难”变“全球通”。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成为成都乃至西部企业运用国际市场的主要依托,形成了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的良好态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成都以国家级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为支撑,形成带动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合作平台,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据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张平介绍,2017年全市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72家,同比增长72.89%,外商直接投资18.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05%;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前8个月成都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2个,同比增长28.09%,外商直接投资14.58亿美元,同比增长91.8%。一条优美的上扬曲线,印证了成都对外开放取得的硕果。
开放,是成都传承千年的历史基因;开放,成就了今日成都崛起的梦想;开放,引领成都实现冲刺世界城市的目标。
城市功能不断跃升
成都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持续生成,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成都已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枢纽辐射力、要素集聚力、产业引领力显著提升。
城市极核功能极大提升。2017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万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近年来,成都市践行新思想、新理念,着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形成了电子信息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汽车制造等5大支柱产业能级迅速跃升,航空航天等5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等5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音乐等文创产业蓬勃兴起,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持续生成。
城市门户功能极大提升。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4980万人次,成为国内航空第四城;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率先突破2000列,稳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与全球2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外贸进出口总额近20年增长26.5倍,成为内地领馆第三城。全市累计设立外资企业7667家,累计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约780亿美元,位居中西部前列,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推动成都加快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城市服务功能极大提升。成都出台产业新政50条,为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配套体系;成立金融仲裁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加速助推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企业和物流企业分别达到429家和500家。
开放区位不断前移
成都形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大幅缩短了连接世界的时空距离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成都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大幅缩短了成都连接世界的时空距离。
今年8月21日至29日,成都市委、市政府组织代表团前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数十家企业随行前往。品胜海外业务责任人、千机网COO隆北平也在随行行列中,“没想到出海这么快”的隆北平提到,品胜的3C数码配件海外销售布局与成都“一带一路”建设同步推进,依托跨境电商和中欧班列(成都),目前品胜在海外线下点位已经扩展至100处。
破除开放通道制约,使成都由“蜀道难”变为“全球通”。目前,成都形成了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双流国际机场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前30位,作为西部地区唯一航线覆盖世界五大洲的机场,开通109条国际(地区)航线、26条货运航线,蓉欧国际班列连通境外罗兹、纽伦堡、莫斯科等16座城市和境内14座城市,获批六类航空进境指定口岸和三类铁路进境指定口岸,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成为成都乃至西部企业运用国际市场的主要依托,加快构建了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的新格局。
主动融入开放战略
一方面,加快布局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空网络;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边达海”的陆上物流体系
《全国“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全国门户枢纽第四城,“亚蓉欧”立体大通道体系加快建设,依托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以成都为核心汇集国际门户城市发展资源。
一方面,加快布局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空网络,天府新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座拥有民航双机场的城市,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5亿人次;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边达海”的陆上物流体系,蓉欧快铁基本形成了“南北中并行、天天有班列”的格局;从越南河内经广西凭祥铁路口岸至成都的“蓉欧+”东盟班列成功开行,打通了连接东南亚与欧洲的陆上跨洲新通道。
成都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坚持以国家级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为支撑,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口岸平台服务半径,增强国别园区等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强化“中国—欧洲中心”“一带一路”交往中心等交往窗口作用,形成了带动西部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合作平台,培育引领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高地。四川(成都)自贸区去年4月1日启动以来,已完成166项创新改革试验,自贸区内新增企业2.9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976.2亿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92户,85%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逐步成为高质量外资企业的集聚地。
成都着力于发展大经贸,放宽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市场准入限制政策,围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外资利用规模。全力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成都造”产品,以及鞋类服装、农特产品、美食等“川货”走出国门,优化外贸产品结构。2017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28.4%,居中西部城市前列,“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大经贸格局加快形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