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国有企业活力仍然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新兴产业发展偏慢;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结构单一地区(城市)转型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保障和民生压力较大;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引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这影响了东北地区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和项目指南。贯彻落实《意见》,东北三省需要认真分析本省在产业结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具体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看,东北三省经济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其中,吉林省工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已经与全国同步;辽宁省工业负增长态势尚未扭转,且波动较大;黑龙江省工业呈现上升态势,但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因此,东北三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应分省精准施策,否则会因省情差异较大而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辽宁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防范制造业快速衰退风险,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上求得突破。“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下滑,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为14.9%、9.9%、9.6%和4.8%,2015年更是下滑到-4.8%。受工业快速下滑影响,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上升了3.3个百分点。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但工业占比下降隐含着作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源泉的制造业“空心化”风险。实际上,因高效率的工业占比下降、低效率的服务业占比上升而产生的结构性减速,正是导致辽宁省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一直以来,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工业的支柱,也是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驱动器。但整个“十二五”期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过低,产业布局比较分散,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因此,振兴辽宁经济的关键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内生动力,通过加强与世界创新型企业合作强化外部动力,尽快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整个制造业发展。
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努力破除“资源诅咒”,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从三次产业比例看,2015年黑龙江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7.5%、31.8%、50.7%。从近5年的趋势看,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降反升,呈现一定程度的逆工业化趋势。因此,黑龙江省的关键问题不是工业“一柱擎天”,而是工业化进程深化不够。在工业内部,黑龙江省严重依赖能源产业,能源业占全省工业比重最高达73%。2015年1—8月,在工业大行业中能源业是唯一负增长的行业,下降了3.8%,负向拉动经济增长2.2百分点。因此,黑龙江省应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同时,要不断优化工业和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着力摆脱依赖能源业的现状,努力破除“资源诅咒”,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推广“互联网+农业”,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新型原料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对于吉林省而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应是改变经济结构双重“一柱擎天”问题,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1.2%、51.4%、37.4%,近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于50%。因此,东北三省中吉林省工业“一柱擎天”问题最为突出。在工业内部,汽车制造业是优势产业,存在工业内部行业结构“一柱擎天”问题。这使得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汽车制造业的“脸色”。面对双重“一柱擎天”的结构,吉林省必须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竞争力,既要全面提升汽车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又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从而改变双重“一柱擎天”结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