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讲,咱们一些地方和部门,确实也存在‘糊弄’企业和老百姓的情况。明明发了新文件,却仍拿以前的旧文件来‘卡’人家。”李克强总理在6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旧文件明明废止了,就别再当作权力‘把着不放’了。”(6月17日人民网)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则“工商总局因缺纸,半年未发放商标注册证”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自去年8月21日起,没有一家企业从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取得商标注册证,原因竟是“没纸了”。媒体曝光当天,工商总局就此事公开道歉,并承诺“5月底前将积压的商标注册证全部发放”。
毋容置疑,近年来,我国简政放权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老百姓对简政放权成果的切身感受是:“证明不开了”“费用少交了”“‘衙门’好跑了”。但不容忽视的是,简政放权虽取得重大进展,但这项改革远没有结束。比如,尽管审批项目大大减少,但不少行业依然存在审批程序不规范、办事环节多、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有的把审批和证明搞成了“击鼓传花;还有的一些官员在简政放权的名义下,该做的不做,为官不为;甚至还有的把作废的文件当做权力“挡箭牌”……
好的政策关键在于层层执行和落实。因此,简政放权还需要“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正如今年李克强总理强调,本届政府清理政策性文件的三条原则,一是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二是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严重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三是设立的审批事项已取消或下放,或不同文件对同一事项重复要求、规定不一致的。由此可见,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行政服务上,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才能让简政放权真真放到实处,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而对那些消极怠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应当果断地采取组织措施。
其实,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把废止的旧文件仍当作权力“把着不放”,根子在于“恋权”情结。已经明确作废的文件,本来就是与简政放权格格不入的,然而,将其重新“拾起来”,大搞“藕断丝连”,如此不仅影响了改革的“疗效”,还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要让废止的旧文件彻底丢在历史的垃圾箱里,欲让简政放权出实效,“恋权”情绪必破。一方面,在明确明确必简必放内容的基础上,一定要谨防权力寻租,防止一些政府部门把权力下放给关联企业或者下属单位,导致“换汤不换药”。另一方面, 简政放权不能吃“回头草”,因此在落实的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该简就简,该放就放,确保干净利落,决不能允许出现“把着不放”行为。
开弓没有回头箭,各级各部门要克服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的工作作风,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打通并确保“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米”的通畅,如此方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使改革红利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