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摩登时代》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人被重复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其实从更早的时代开始,很多人就疑虑,在工业社会里,工作会将人变成组织、机器和工资的奴隶。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探索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让工作能够以人为本,“零工经济”是人们向往的工作模式。
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对“零工经济”进行了讨论——“零工经济”是剥夺了员工的权利和安全感,还是为提振就业提供了支持?“零工经济”会成为就业主流吗?笔者认为,“零工经济”并非一种明显趋势。
“零工经济”的工作模式曾被认为将在互联网推动下普及,但从目前来看,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沟通方式,只是让那些原本就适合于“自雇”的就业领域实现了去组织化。在整个知识工作领域中,“零工经济”没能如想象中迅速普及。
上世纪70年代,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其著作《未来的工作》中描述了他想象的组织与个人工作方法的变革方向。汉迪预言,未来公司会出现三类新的组织类型。现在来看,这些“预言”依然有意义。
第一类是以重要管理人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其外围是公司外的承包商和兼职人员,他称之为“三叶草组织”。
优步和滴滴所创造的工作组织方式和这种预言已经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汉迪当时想象这种公司组织形式将主要出现在类似于当前的咨询、广告、设计等领域中。今天,这类公司一定程度实现了较大工作自由度,但大多数员工依然工作在科层式的公司内。
第二类是“联邦式结构”,即中心部门只考虑长期战略问题,单位和部门在保持共同团结的前提下各自独立。这已是目前很多大企业的通常组织方式,在一些企业中被称为“事业部制”。但这种变革对员工的工作方式没能产生任何影响。
第三类是“3I”型组织,“3I”指信息、智慧和想法,这类新组织不会简单地把员工定义为普通员工或经理等各种职位,而是把他们定位为个人、专家、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或领导。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张瑞敏讲到海尔组织构架改造,这和汉迪“3I”型组织的预言惊人相似,海尔目前已经打破世界上几乎所有大企业通行的科层制组织模式,完全取消了中层管理人员。公司变成了广义的创业平台,中层领导变成了创业者。经过这场变革,海尔的员工总数从8.5万减到6万,这6万人分散在3000多个小微组织。张瑞敏认为这种新的组织模式更符合人性,有利于提升人的创造力。
海尔这种颠覆式的变革今后是否会成为大公司通行的组织方式,现在没人敢下定论。但即使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变革也只是对那几千位原来的中层更有意义,对普通员工来说,恐怕依然逃脱不了上班打卡的命运。
如何解释“零工经济”的愿景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呢?从信息沟通角度看,现在所有知识工作者实际上已不需要上班打卡,但松散的组织方式和自由自在的工作方式没有成为主流,而且在看得见的未来也很难彻底改变。答案可能与深藏在我们基因中的习惯有关,或者叫人性,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几乎都是懒惰的。(作者是央视财经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