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宋郑还:中企走出去须打好“副牌”

http://www.newdu.com 2016/7/20 环球时报 宋郑还 参加讨论

  “中国制造”销遍全球,但能被世界记住的中国品牌似乎非常少。个中原因当然与产品质量、营销手段不突出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品牌整体战略规划的设计实施不合理,尤其是缺少可靠的副牌。

  副牌指的是与一线品牌同属一个公司,但定位有所区别的品牌。该概念最早来自奢侈品领域。当一个奢侈品牌在原有市场上已经饱和,维护品牌的最佳做法是推出一个更为年轻和运动的副牌,正如Miumiu之于Prada以及D&G之于Dolce&Gabbana。奢侈品副牌价格往往稍低,以吸引年轻人,既扩大了市场又培养了忠实消费者。

  副牌战略对于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衡量一个副牌应否推出,主要有三大标准:能否准确定义新目标客户群体、能否清晰传递品牌理念、能否引领商业文化。多一个副牌更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避免因副牌经营不善拖累主品牌的整体形象。

  汽车业巨头大众在华的副牌战略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大众改革开放之初就得出对中国消费者的基本判断——喜欢“简单的大车”(气派但对内在品质要求不高),为此陆续引进旗下近十家知名汽车品牌,既有高端的宾利、布加迪、法拉利、保时捷,中高端的奥迪,也有平民化的斯柯达、西雅特等,以满足不同群体。

  平心而论,从代工,到与外企竞争,不断成长的中国企业逐渐学会建立副牌体系,一些企业还将收购目光投向西方“老字号”。比如,联想于2004年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被称为“蛇吞象”,后来事实证明“ThinkPad”副牌确实帮助该企业将商业版图从中国扩展至海外。

  当然,建设副牌不能等同于并购国外知名品牌。部分国内企业一味追逐收购对象的品牌知名度往往适得其反。据笔者观察,尽管总体经营状况良好,但国外不少老字号也面临管理体制僵化、资金链运转不畅、品牌形象僵化等问题。比如,摩托罗拉是功能手机时代的霸主,但在智能手机时代已有“没落贵族”之态,联想后于谷歌接手的做法值得商榷。

  副牌建设应围绕打造渠道优势,排列收购次序。相对欧洲、日本的消费品市场,美国人更追求性价比,也更适合长于成本控制、但设计感有所欠缺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企业可考虑先收购一家产品“颜值”较高、细节感强且经营状况良好的欧日企业,充分整合后进军美国市场。

  (作者是好孩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执行董事,本文由曲翔宇采访整理)

Tags:宋郑还:中企走出去须打好“副牌”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