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31日晚间公示的信息显示,目前仍有备案资格的私募机构数量为16494家,相较于此前的24742家减少达8248家。也就是说,一夜过后,已有三成原已登记的私募机构被驱逐出了“正规军”行列。加上今年5月1日第一阶段被注销以及期间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机构,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已经超过了1万家。
与去年股市暴涨时私募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私募江湖一片欢腾、各路资金都纷纷涌向私募机构相比,今年的私募江湖,可谓是萧条一片,不仅人气不旺,资金之路也是人烟稀少,即便有资金想进,也没有机构想要。原因就在于,募集来的资金投向哪。
事实也是如此,面对股市的持续低迷,私募机构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明显感到进行私募投资的压力和困难。与其冒风险,不如暂时先放一放。可是,放一放不要紧,放长了,就会触碰监管红线,就要被注销。
应当说,在起步阶段,管理层对私募的监管还是比较宽的,设置的门槛也相当低。但是,由于私募机构自身“不检点”,不把规则当回事,不规范投资行为,不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尤其在人员方面,相当一部分私募机构的管理人员不具备从业条件,没有从业资格。因此,也使得很多私募机构根本不具有投资能力,也无法从事正常的投资经营。在这样的情况下,迫使管理层不得不在监管上下功夫,在提高监管水平上花力气,对私募机构的设立、从业人员的资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置更高的门槛,以适应私募业发展的需要。
有人担心,管理层这样做,有可能会束缚私募的做多动能,影响私募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必要的。对私募业来说,在经历了去年一段时间的无序发展以后,也已到了必须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强化监管的时候了。对私募机构的设立与运营,都必须建立严格的约束与规范机制,不具备私募设立条件的机构,或者按规定设立以后,一直不正常运转的机构,必须退出。不然,会影响私募业的形象,影响私募机构的含金量。想一想,如果一家私募机构,其管理者连从业资格都没有,工作人员不懂得私募业务,相关的产品也没有,还怎么去从事私募业务。搞不好,会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实际上,私募业能否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私募基金能否成为市场的基本力量,成为企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的主力军,关键就在于私募机构有没有这样的能力。目前环境下,资金有的是,想投资的投资者也有的是,就看私募机构有没有这样的吸引力和信用度,能不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去年股市暴涨时,相当一部分公募基金的管理人转行搞私募基金,或者到其他私募机构去工作。初期,应当不错,收入也很高。但是,随着股市的暴跌以及经济的持续下行,很多转行的基金经理,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小有名气的基金经理,吃回头草,拉不下面子。不吃回头草,端不起饭碗。何去何从,够他们想一通的了。
从总体上讲,管理层加大对私募机构的监管,规范私募机构的行为,是抓对了目标,抓住了要害的。只有把私募机构从设立到投资再到管理都提出严格规范的办法与制度,让私募机构有章可循,私募业的发展才能健康有序。也只有健康有序地发展,私募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才不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所以,切不要把加强对私募机构的监管,看作是对市场的干扰。干扰与干预还是有区别的,而依法干预也是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一种方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私募江湖,也到了守规矩、讲规则的时候了。只是,对广大私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来说,别把加强监管当作是管理层不放心大家的行为。要让管理层放心,私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首先要守规矩、讲规则。具备了这个条件,监管松一点,也无所谓,否则,就只能棍棒之下出好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