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根据中国央行8月份刚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猛增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万亿元,其中6月末增速达32.2%。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就新增加了4773亿元,甚至超过了7月整体新增信贷规模。而同期,我国企业贷款则出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单月负增长。
中国青年报发表徐冰的观点: 从个人新增房贷超过企业贷款、银行信贷出现全面转向房贷的苗头来看,宏观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振的同时,房地产业不仅再次撑起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而且更为明显地发挥了中国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作用。这种局面,反映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与畸轻畸重,自然会让宏观调控者忧心忡忡。正是要改变经济结构的扭曲,调结构才被当成重要的经济政策,反复为调控者提及。不管你心里多么抵触,目前能够容纳巨量资金而又能保值增值的产品,还是房子。我们当然也希望能有其他产品来替代房子,从而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希望新增信贷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愿望当然良好,但这更主要是取决于实体经济自身。无法抱怨银行信贷为房地产暴涨推波助澜。相反,假如银行信贷都流向了那些过剩部门而成了不良贷款,这样的银行才应该挨骂。因为银行放贷出去的资金,其实是居民个人的储蓄。
小蒋随想: 房贷被银行视为比较“保险”的信贷,是基于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或至少保持稳定的前提。当然,我们也听过很多“崩盘论”。但在近十几年里,在一线城市买房的人与在二三四线城市较早买房的人不仅实现了安居,而且房产增值颇为可观。反观始终没买房的人,租房住总有“漂”的感觉,由于收入增速远低于房价涨幅,其可能永远买不起房,房产增值这趟车也没赶上。至于什么时候将是一线城市房价的顶峰,谁会成为最高价的接盘侠,没人能预料。事实上,曾经预测“拐点”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早已被听信其言论、没买房的人骂得狗血喷头,灰溜溜地淡出了公共舆论场。而那些曾鼓吹“房价将不断上涨”的地产大鳄,则从早先被骂得体无完肤变为“成功预测帝”。让人又爱又恨的房子,成就了一些人躺着赚钱的梦想,使一些人一辈子替地产商与银行打工,还令一些人难以通过“丈母娘的需求”,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因为房子的拥有与否被拉得越来越大。当几十年辛苦挣得的工资抵不上一套房子一轮涨价的幅度,纵然具有高位接盘的巨大风险,还是有人投机一搏。房屋高价、房贷高增的背后,又蕴含着无房户望房兴叹。
检察院对创文执勤说不,开创先河?
背景 :日前徐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发文,要求全市100多家单位(包括市检察院)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上街执勤。8月28日傍晚,徐州市检察院公开声明称,不组织任何检察机关人员协助执勤。这得到了徐州市委支持。最新消息是,徐州市委宣传部长回应称系志愿者活动,非强制性。
新京报发表观点: 很多城市在“创卫”“创文”时,都曾发过类似的“机关单位总动员”式的通知。尽管此举饱受诟病,可即便是“非强制性”,也很少有职能部门明确表示拒绝。像徐州市检察院这样明确表示拒绝的,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堪称头一遭。检察院拒绝创文摊派,并非出格的行为。就在上个月底,中办、国办印发了《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要求法官、检察官从事超出法定职责范围的事务,对这类要求法院、检察院有权拒绝。作为检察院,其司法职能有其独立性,向来自行政部门强制性的任务摊派说不,是其权利,也彰显了法治精神。客观而言,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动员相关的一些部门工作人员配合、参与,并非不可理解。但这类动员,也要“依法”,要遵守法定程序和现代政治伦理。“创卫”“创文”过程中,行政指令有“一呼百应”的能量,还有迷恋突击治理,都非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这要的不仅是徐州检察院式的敢于拒绝,更是划定政府动员边界的制度性力量。
小蒋随想: 一般来说,这种“非强制性志愿活动”在上级检查组到访检查、考评之后就会偃旗息鼓。很大程度上,此类行动的目的只是“迎检”。轰轰烈烈搞一阵,地方领导获得文明与卫生奖牌以及政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地方不文明现象、不卫生状况很可能故态复萌——广大公职人员不可能可持续扫大街、天天志愿上街执勤,某些行政部门不能总是上班时间唱“空城计”,群众不得不“理解配合”也是有限度的。简言之,一些地方管理者短期的、功利的政绩思维,由名为“非强制性”实则“不敢不从”的红头文件引出的权力边界问题,依然是社会质疑的核心。类似情况在许多地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表明地方管理者并没把社会质疑当回事儿。这种似乎不违规、不违纪、不违法的统一号召,使“被志愿”的公职人员敢怒不敢言,令群众感觉不对劲,该如何定性与约束?难道只能靠权力自觉?另一方面,“迎检”对付检查已成常态,运动式整治“老套仍具生命力”,有鉴于此,主管部门对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的考核方式是否也该改革、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