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手机推出了iPhone7和iPhone7 plus两款最新手机,吸引大批“果粉”关注。在成都太升南路上,由于新“苹果”在初期发售量少,价格水涨船高,亮黑色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目前购买苹果手机的人群里,学生占了3至4成,成购机主力军。(9月18日《华西都市报》)
“没吃过母猪肉,但是见过猪走路”。虽然我不是“果粉”,但是对苹果手机还是知道的。朋友、同事、亲戚中使用者也大有人在。尽管每一代iPhone都有为人诟病的缺点,但仍然阻止不了“果粉”对iPhone的疯狂追捧。
果粉为何对iPhone手机如此热衷呢?是它的外观、质量、性能等技术性指标优越完美吗?显然不是,譬如iPhone4手机边框天线设计就存在致命缺陷,甚至连基本通话功能都无法保证,却仍然成了市场上的脱销产品;是“果粉”们都是富豪巨贾吗?显然也不是,买iPhone手机的不少人都是月光族、或者学生族,华西都市报调查显示4成购买者为学生就是明证,更极端的例子——还有人为了得到一部iPhone手机不惜卖掉肾脏。
由此可见,“果粉”热衷于买iPhone手机既不是冲着它的功能优越,也不是口袋里“不差钱”。他们热衷于拼命追捧iPhone手机,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凡勃仑效应”作祟。
“凡勃仑效应”认为,在充满金钱的文化里,显示财富就意味着权势、地位和荣耀。因此有钱人总希望以一种能够展示财富的方式进行消费。在这种效应的驱动下,没钱人也总想“打肿脸充胖子”,买来一两款高档产品“装面子”。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款式、材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几十元,在商场专卖店里,可能卖到几百元,却有人愿意买。上万元的眼镜架、几十万的手表、几百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实际上,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凡勃仑心理不仅造成富豪巨贾炫富比阔,而且诱导社会盲目攀比——在陌生人社会,人们总爱用一种容易被人发现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财富或者假装有钱人。这就是每一款iphone手机甫一上市,就疯狂热卖的真正原因。
基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洞察,所以苹果公司也总爱使用饥饿营销,故意造成产品供不应求的假象,推波助澜放大凡勃仑效应的社会心理。
笔者并无恶意抵制iPhone手机,也无意为某款国产手机站台。“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有钱疯狂追捧iPhone手机也无可厚非,但是像学生族逼着父母购买、月光族砸锅卖铁卖肾卖脏地去追捧,既失理性,也中了别人的“圈套”。
对iPhone手机的消费,需要警惕“凡勃仑效应”,更需要从“凡勃仑心理”中走出来!